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本校黃一農院士「e 考據」研究方法 獲上海文匯報大篇幅專文報導【2014.11.21秘書處】

 2000 年左右,數位化中華典籍開始出現,此後短短10 年間,已有六七十億字的古代文獻被數位化。70 億字是什麼概念呢?假設你以一天時間讀完一本73 萬字的《紅樓夢》的速度,一刻不停歇,需要1 萬天也就是30 年才能讀完70 億字。面對這樣浩瀚的文山字海,真是讓人直呼吾生有涯!

 
「這是過去一兩千年從未有讀書人面對過的新環境」,本校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黃一農院士由此感歎。這位曾經的無線電天文學家,很早便以理工科所訓練出的敏感度察覺到當前「整個文科的研究環境、研究方法正在發生劇變」。
 
教授早在十年前就已提出e 考據方法,簡而言之,這是一種在數位化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資料庫和網路搜索的文科研究法。最近四年,他依靠e 考據嘗試研究《紅樓夢》,希望以一己之心得說服大家:e時代是人人無法避免的新環境,善用資料庫與網路搜索,將有機會把許多傳統的領域帶向全新的局面。如今的文史研究再難以資料壟斷為優勢,個人的知識架構和理論功底恐怕更為重要。研究者能夠提出怎樣的問題,知道怎樣由點及面地搜索,能夠建立怎樣的論點,才是最見功力之處。
 
不久前,由本校與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北京故宮博物院及浙江大學共同合辦的「2014 年第二屆e 考據與文史研究研習營」在浙江大學舉辦,黃一農、薛龍春等多位學者結合自己研究中有趣的e 考據案例,幫助學員體會「e 考據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方法」。與傳統考據「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精神一樣,在e 時代的考據,更要利用好一切可能的方式來「動手動腳找東西」;而唯有文史基礎扎實者,使用e 考據才更如虎添翼。在這個意義上,研究者都認為,e 考據和傳統考據方法之間並無衝突,而是相輔相成。正如黃一農教授所言:「e 考據的最高境界就是去掉e。」
 
e 考據改變了我們佔有、閱讀與查考文獻資料的環境,比起前人用索引、引得之類的文獻進行有限的檢索,今人擁有的是海量關鍵字的檢索系統。而如何設置關鍵字,考驗的就是各人功底。因此,e考據其實對學術提出了更高要求。如黃一農教授所說:「如果你只是做上一代人那種水準的研究,那是浪費了我們這一代人所處的特殊環境。」
 
黃一農院士自2010 年起從事了一場奇特的學術探險,他以初學者身分進入傳統深厚的紅學領域,並「穿越」至清朝,希望能探究他所揭舉的「e 考據」,可否在大數據 (Big Data) 時代建立文史研究的新典範。黃一農院士之新著:《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將於11 月由本校出版社發行,對這本學習筆記的學術史定位,許多人有較深的期許。
 
參考文匯報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4-10/17/node_19.htm
<<本校黃一農院士「e 考據」研究方法 獲上海文匯報大篇幅專文報導>> 檔案下載:PDF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