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校務發展諮詢委員:把握合校關鍵時刻 再創高峰【2016.12.22秘書處】

本校於12月7日舉辦校務發展諮詢委員會,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為本校校務發展提出建言。委員皆認為,現在正是合校後的關鍵時刻,應放大格局,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多位委員也期許本校應培養學生的志氣、志量,這是清華不能忘的責任。

本屆校務發展諮詢委員會召集人、清華前校長劉兆玄教授說,兩校的合併並非雙方在中點會合,相互妥協為(A+B)/2,而應是A+B投影出C,走出全新的高格局、大願景,打造臺灣最不一樣的藝術及教育學院。

中研院蕭政院士也提到,兩校合併是很好的機會,應集中資源人力、發展重點,一加一大於二,走出新方向。

中央研究院王汎森院士表示,清華與竹教大合併之際,要瞄準未來較勁的目標,擬定短中長程計畫。

溝通交流跨越文化差異

東吳大學哲學系朱建民教授提醒,合校之後大家都急於合作,但因為距離產生的樂觀想像、或是思維方式不同,合作過程中可能要耗費很多時間磨合,因此要注意如何消弭雙方的文化差異、增進瞭解。他建議校內可以多辦理軟性活動促進交流與溝通,才能使後續合作更為順暢。

賀陳弘校長對委員建言表示贊同,他認為,合校的關鍵時刻,要重塑再造社會上對清華的既成慣性印象,機不可失。

賀陳弘校長也以校歌中「學問篤實生光輝」字句,強調合校後學術研究仍是清華之本,本立而道生。他表示,南大校區的同仁都已為改變做好準備,無論是教師與學生都有許多優異表現。例如,新公布的吳大猷獎,本校獲選的6位教師中,其中1位就是來自南大校區;本校今年獲千里馬計畫獎助的8位博士生,也有1位是南大校區的同學。

跨領域學習要穩固核心能力

本校多位主管向諮詢委員簡報時都提到跨領域學習,教育部前部長黃榮村教授與美國貝爾實驗室半導體研究所副總裁卓以和博士提醒,清華推動許多跨領域、跨校、跨國的工作,但要審視這些「跨越」最初的目的為何,不該為跨而跨,應該先穩固核心基礎能力。

劉兆玄教授也說,跨領域千萬不能半調子,學生的基本能力培養好,未來無論產業、社會如何變化,都能追得上並有所發揮。

專精統計學的中研院刁錦寰院士,注意到本校已近30年歷史的統計所,很適合發展大數據研究。他建議清華應培養學生大數據分析的基礎能力,並以本校為基地、跨校發展大數據分析的研究與教學。

清華要培育有志量學生

另一方面,王汎森院士指出,清華為學生規劃、設想很多,但還要注意「志量」的養成,如王陽明等大思想家都強調志氣的重要性,甚至重於專業的培養。雖然「志量」很難教,但清華一定要想辦法培養學生的志氣、志量。

朱建民教授也說,回顧近代史,國家、甚至世界的發展都與清華高度連結,清華大學有它的mission,學生也應有志。

賀陳弘校長回應指出,志氣、志量如同人的半徑,如果清華要培育有志量的畢業生,可以先從招收有志量的新生開始;清華過去幾年透過特殊選才、繁星計畫等招生方式的調整,招收有志新生,已成為國內各大學招生的新典範。

許多委員對於本校取得資源減少,但創新研發表現仍蒸蒸日上表示讚許。不過,卓以和博士指出,發展基礎科學很重要,但也應該留意這些研發成果未來可能的客戶在哪裡?影響力可擴及哪些層面?別讓研發成果終止於「論文期刊發表數+1」。

有大師才能辦好學校

台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先生與劉兆玄教授也異口同聲呼籲,清華要將有限的資源多用於爭取人才。鄭崇華先生表示,在完善的硬體之外更要有大師,才能稱作好學校,他建議,與其向企業募資爭取攬才基金,朝向個人募款更容易成功。劉兆玄教授指出,清華的未來在年輕教授,因此外來的資源要多用於軟體上,讓優秀教師執教的第一志願是清華大學。

賀陳弘校長表示,學校資源減少,但教師表現依然優秀,真的是「粒粒皆辛苦」。他也認同寶貴的資源應多投入人才與軟體,清華近3年用於硬體的資源僅佔20%。往後本校也將以院為集合戰鬥單位,努力衝刺,共同帶領清華邁向新高峰。

 
<<校務發展諮詢委員:把握合校關鍵時刻 再創高峰>> 檔案下載:PDF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