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諾貝爾雙饗宴 大師談蛋白質的形成機制【2012.06.29秘書處】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傑哈諾佛教授(Aaron Ciechanover)及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尤娜特教授(Ada E. Yonath)兩位諾貝爾大師,6月19日蒞臨本校生科院參訪及演講,受到熱烈的歡迎。因適逢生科院創院20週年,舉辦2012諾貝爾雙饗宴深具意義,當日下午並另舉辦一場生技論壇,由馮達旋副校長主持,邀請二位以色列籍諾貝爾得主及生技界專家參與,除介紹我國生技產品創新研發及跨入國際市場的策略及成功案例,也共同談論台灣與以色列在世界經貿與生技舞臺上扮演的關鍵性角色。

陳力俊校長提到,兩位大師都來自以色列,也有共同特色,從小就具有好奇心與冒險精神,有境外學習經驗,長期與其他國際團隊合作,並且不畏挫折,都是從基礎研究出發而有很高的成就。陳校長說,在國內有機會聽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演講已是十分難得,一天早上能聆聽兩位世界級學術大師分享他們的智慧光華,實屬有幸,是名符其實「滿漢全席」級的盛筵。

尤娜特教授為以色列諾貝爾得主中唯一女性,也是中東地區科學類諾貝爾獎第一位女性得主。她專研核醣體數十年,利用X光晶體繞射的方法,成功解得「核醣體」(ribosome)—生物細胞製造蛋白質的工廠—的立體分子結構。她也進一步利用其他生物物理方法,完整解析核醣體合成蛋白質的運作機制。

她任職於以色列Weizmann科學院中心主任以及結構生物學系講座教授,因研究核醣體(ribosome)的分子結構與生物功能與Ramakrishnan及Steitz兩位教授共同榮獲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

尤娜特教授的研究成果讓世人了解蛋白質誕生的過程,由於細菌的核醣體結構與人類有所差別,因此成為抗生素的重要標的。她對核醣體的演化與被抗生素抑制的機制也深入研究,因而對於抗生素的藥物開發助益甚鉅。

傑哈諾佛教授為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是一位醫師科學家(MD/PhD),長年致力於生化相關領域之研究。他在醫學院求學期間,深刻體悟人類對疾病成因了解之不足,決定鑽研基礎研究。傑哈諾佛教授與Hershko 及Rose分離出網織紅血球 (reticulocyte)中分解蛋白質之成份。他們三位也因研究「泛素修飾引導蛋白質降解」,於2004年同時獲頒諾貝爾化學獎。

傑哈諾佛教授表示,目前許多臨床結果發現具有相似病徵之病患,對相同藥物會產生不同的生理反應,因而開始了解到,有些以為是相同的病症的機制,其分子基礎並不相同。他也指出,傳統中國醫藥因其成分、特性等因素不明,目前也沒有明顯的科學數據或是實徵資料足以支持其抗病機制,所以證明中藥對疾病治療的分子機制困難度極高。但是,傑哈諾佛教授認為,中藥很有潛力成為未來疾病治療的趨勢。

「醫學界將進入個人化醫療時代」。傑哈諾佛教授建議,應該先發展定序個人基因快又廉價的方法,以致病機制為本、找尋特定疾病之分子標的與藥物標靶。這些轉變需要教育的改變與跨領域的研發。進入個人化醫療時代,也將伴隨許多倫理相關問題產生。如何保護個人基因資料的隱私,是政府衛生相關部門該重視的課題。

尤娜特教授及傑哈諾佛教授本次訪台行程是應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陽明大學的邀請,擔任「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溫世仁卓越學術講座」。本講座是由財團法人溫世仁文教基金會贊助,與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共同設置。

<<諾貝爾雙饗宴 大師談蛋白質的形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