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2012清華諾貝爾大師月 謝特曼:「堅持專業、相信自己」【2012.05.18秘書處】

5月14日上午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新科得主、以色列籍的丹‧謝特曼(Dan Shechtman)博士以「準周期晶體的發現」(The discovery of Quasi-Periodic Crystals)進行專題演講,分享他於1982年發現「準晶體」的歷程,「2012清華諾貝爾大師月」自此揭開序幕。他的演說內容與在諾貝爾頒獎中的演說幾近相同,讓本校師生享受第一等級的專業饗宴。

陳力俊校長表示,謝特曼博士於1982年發現了準周期晶體,改變了百年前由德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馬克斯‧馮‧勞厄(Max von Laue)利用X光繞射決定晶體結構而開創的公認晶體定義。陳校長指出,他在1986年曾以「準晶體的發現絕對是晶體學的重大革命」為題撰文在科學月刊中為今天的演說下註解。

謝特曼博士在演講中提到,物質的原子排列可分成有規則和沒有規則,有規則的稱作晶體,具有平移對稱性,當用X光照射時,晶體就會因原子周期性的排列而展現出漂亮的繞射圖形。根據晶體局限定理,一般晶體只能具有一次、二次、三次、四次或六次旋轉對稱性。1982年謝特曼發現具五次旋轉對稱性的準晶體,但未立即獲得科學界重視,後再以重新分析的資料投稿物理快報,1984年獲得刊登,這個重大發現漸被接受,改變了科學界對晶體的定義。

準晶體的特性穩定且易生成,它的特殊結構形成更多可能存在的形態及特殊性質,但為何在1982年以前未被發現?謝特曼博士表示,因拜電子顯微鏡技術的快速發展緣故,而他對自身專業能力有著高度的要求,再加上對研究目標的堅持及能勇於面對他人的質疑等因素,讓他終能突破困境,提出震撼晶體學領域的成果。

「歷年來碰到很多諾貝爾獎得主,每一位都有很好的表達能力」陳力俊校長強調,要做一個成功的學者,如果不會溝通只會埋門做研究,是沒有機會做傑出的學者。所以邀請諾貝爾得主來校演說,可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大師,是很好的學習機會。陳校長意味深長的表示,以色列只有600多萬人口,但能造就多位諾貝爾得主,且持續進行世界級的科學研究,這是一個值得臺灣好好深思的課題。

<<2012清華諾貝爾大師月 謝特曼:「堅持專業、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