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本校五位教授榮獲「97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09.03.19秘書處】

國科會近期公布97年度傑出研究獎名單,本校共有物理系牟中瑜教授、張敬民教授、通識中心黃囇莉教授、醫環系董瑞安教授及與語言所蔡維天教授(依姓氏筆劃排序)等五位教授獲獎,學術表現獲肯定。以下是獲獎教授簡介:

牟中瑜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為強關聯物理問題,研究題材包括超導、多鐵性系統、蛋白質折疊問題與石墨邊界態與其磁性問題。研究代表作之一是指出長久以來「蛋白質折疊問題」的解決途徑,他的團隊發現蛋白質主結構上有電偶極存在並且與蛋白質形狀有很強的關聯,其中的電偶極之相互作用與氫鍵與親水性一樣重要。加入電偶極作用後的位能,可以折疊真實的蛋白質,並在許多蛋白質上測試過,相當的成功,因而在Phys. Rev. Lett 發表。此外,在多鐵性對稱性與機制問題的研究上,牟教授結合理論分析與同步幅射中心黃迪靖教授的實驗結果,指出自旋螺旋性以及磁性三維長程序之重要性,文章發表後被選為 Nature Asia Materials 網頁之重點結果。提到獲獎,牟教授除感謝國科會多年的支持與肯定,他亦強調理論物理研究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領域,沒有同儕的討論、合作與互相激勵,就不會有今日成果,因此也要特別感謝他的學生及物理系同仁多年來的支持與鼓勵。

張敬民教授,多年來的研究方向包括標準模型以外物理的探討,連繫到有關加速對撞器和黑暗物質的實驗及預測。曾發表許多受到廣泛引用及關注的文章,包括:2002年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有關在LHC產生黑洞的文章;在2007年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發表一篇有關超對稱Higgs boson衰變的文章;2007年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另外發表了有關unparticle的文章,這篇是跟Harvard University的Prof. Georgi同一天發放在ArXiv上。亦曾獲得許多重要學術獎項:包括93年度中山學術獎、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第七屆新進人員研究獎等。談到獲獎的感言,張教授表示:「家人是研究的主要力量來源,另外亦十分感謝系上同仁的支持和鼓勵,以及國家理論中心與清華的各項支援。在台灣研究歷程上,多謝物理界前輩們給與機會及支持,也感謝一些合作的伙伴,從他們身上學到不少物理概念及研究方法和處世態度。」

黃囇莉教授,本土化取向為其從事心理學知識生產與傳播時所採取的主要路徑,目的在於展現人類心理與行為的文化或社會主體性。她認為本土心理學有三條進路,即在地化、華人化及全球化。其研究路線與具體的成果包括:(一)著作「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心理學的理論與研究」一書,楊國樞院士認為它是三個具代表性的本土化理論之ㄧ;香港理工大學葉錦成教授則評論其為「象徵本土心理學發展第三代的代表」。(二)國族之和諧/衝突:此研究路線正好切入台灣現階段的政治社會的重要、熱門及敏感議題,2004年後共有八篇論文發表於國內外知名學術刊物或專書。(三)性別議題:與國際知名學者Peter Glick 與Susan Fiske等人合作關於性別歧視的論文,並發表於頂級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其他關於性別方面的論文約23篇。對於獲此殊榮,黃教授說:「很久沒有這種『被寵愛的感覺』,一直以為學界只會鞭策人。得此獎,算是完成階段性任務。此後,將秉著『盡其當然、聽其自然、而不惑於偶然』,繼續前行。」

董瑞安教授,近年來的研究興趣主要在於發展微量分析技術與應用環境化學基礎理論,來瞭解環境介質與生物體中微量有機毒性物質的濃度分佈與反應機制及動力。研究的重點主要應用表面分析與環境奈米技術來偵測與定量微量毒性物質在固/液相間的濃度分佈特性,以發展更精確及快速的分析方法及釐清反應動力與機制。曾榮獲諸多學術榮譽,包括:德國宏博基金會獎(2001)、國科會吳大猷紀念獎(2003)、本校傑出教學獎(2004)等;而其近年來平均所發表論文的衝擊指數(impact factor)約為3.39,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數15.7次,其中引用次數超過50次者有3篇,超過20次者有22篇,h-index篇數則有21篇。對於獲獎,董教授的感言是:「得獎,是肯定也是責任,研究過程雖有挫折與失敗,但更有溫暖與感謝。從求學階段迄今,感受到許多師長的提攜與支持,並轉化為對研究的堅持與期許,終獲得肯定。也感謝國科會與清華這些年來對研究經費與優質研究環境的支持與一群聰明又可愛學生的努力,當然更謝謝家人長期無怨相挺。」

蔡維天教授,歷任清大語言所所長、人社系主任、人社院副院長兼學士班主任、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日本南山大學Adjunct Professor。蔡教授曾榮獲2000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2003年教育部原住民族語言教育文化著作獎甲等,其研究領域涵括語法理論、句法─語意介面研究、漢語句法、南島語句法。對於獲獎,蔡教授表示:「年逾不惑,總是對人世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此生若有些許成就,那也是源自於啟蒙恩師當年的教誨和激勵:梅廣老師將共時變異與歷史演化整合為一,為我們開出縱橫古今的格局;湯廷池老師向我們揭示了對比分析的力量,橫越漢、英、日語的瑰麗風景;黃正德老師將我們帶進生成語法的殿堂,領略其典雅均衡之美;李壬癸老師篳路藍縷,引領我們走進部落田野,重新發掘台灣南島語的精彩之處,並體認語言學研究背後的人道精神。而長年來支持我從事研究的源頭活水則是兒時記憶中父親對學術的執著不懈和母親對教育的無私熱忱,在此我也要向他們獻上最誠摯的敬意。」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自民國74年實施至今,已成為學術研究者及各學術研究單位重要的學術成就指標。研究單位曾獲得傑出研究獎的總人數,相當程度能代表該單位的研究能量;而單位獲獎的比率,則相對呈現出該單位之研究水準。截至目前,本校在各大學中,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比率最高,著實展現清華雄厚與卓越的學術實力。

<<本校五位教授榮獲「97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