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奈米光電開關:ㄧ維金-氧化物豆莢奈米結構」--台灣奈米研究成果首次榮登奈米通訊(Nano Letters)期刊封面並獲自然(Nature Photonics) 期刊專題報導【2008.07.17秘書處】

本校材料工程系周立人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針對下世代的光積體電路材料提出創新的構想。光學電腦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光子取代電子,進行數字運算、邏輯操作、資訊儲存及處理的新型電腦。由於光的特性,使得光學電腦的平行處理及超高速運算能力超越傳統電腦。因此光積體電路,將被廣泛地應用在光纖通訊及光學信號傳輸,其效能、速度、與資訊傳輸量,將遠勝過目前任何的晶片技術。

周教授的實驗,對上述領域提出一個創新的想法: 一維新穎金屬-絕緣體(金-氧化鎵)異質結構奈米線,因其具有局部表面電漿共振效應(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促成此特殊奈米材料對特定波長(532nm)的可見光,具有強吸收效應而產生光電流。由於氧化鎵為一極佳的絕緣材料,使得金-氧化鎵異質結構奈米線,在不照光與照光時產生了巨大的電流切換,可轉化為數位邏輯元件中的0與1數位訊號,此一金-氧化鎵奈米複合材料,極有潛力成為下世代光學電腦的基本建構單元。

本研究成果,除刊登在四月十六日網路版的奈米通訊(Nano Letters)期刊上,並獲選為該期刊的封面故事,為台灣的研究論文首次入選奈米通訊封面報導;隨後,六月份的自然期刊《Nature photonics》亦以專題報導此論文的研究成果,並推崇論文的結果將對下世代的光積體電路材料指出新的方向;此外,美國數位圖書館亦邀請作者將論文摘要上傳並收錄於館藏;同時,日本國立材料實驗室(筑波)亦以記者會的形式,報導此論文的研究成果。

周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奈米科技的研究領域,數年來已發表多篇研究論文於國際公認的頂級學術期刊,以奈米通訊為例,兩年內共發表了四篇論文,成果斐然。並因此引起許多國際重要研究團隊的重視,而展開跨國的合作,並互派團隊成員的訪問研習,其中與日本京都大學磯田教授實驗室,以探討高分辨電子顯微鏡於奈米材料的分析技術,榮獲2007年日本電子顯微鏡年會的最佳論文;此為台灣學者第一次獲此殊榮。而與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的王中林教授互動頻繁,並共同發起、主辦首次低維度奈米電子和光電元件國際硏討會,於美國首府華盛頓特區,吸引許多國際重量級學者專家與會,並發表專題報告;也將於今年十月份於美國夏威夷續辦第二次的國際硏討會。

此篇以博士班學生謝進華為第一作者的論文,部分內容也是在周立人教授於日本筑波國立材料實驗室,客座訪問期間激發的靈感;而光電元件性質的量測則與台大光電所的林恭如教授合作完成。此一國際間的學術合作模式不但讓各實驗室間資源、技術互補和共享,促進研究質與量的提升、也展現台灣的學術濳能、創造力與科學硏究者的優異素貭。

<<「奈米光電開關:ㄧ維金-氧化物豆莢奈米結構」--台灣奈米研究成果首次榮登奈米通訊(Nano Letters)期刊封面並獲自然(Nature Photonics) 期刊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