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媒體報導

農業也可以很AI 清大開發「智慧精準農業」
新聞來源:聯合報   發佈時間:2018-03-02

2018-03-01  記者 林良齊 即時報導
 
清華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黃能富率領團隊發展「智慧精準農業」技術,利用無人機、衛星空拍與影像分析技術算出最佳採收期及精準產量預測等,在屏東、宜蘭、台南、雲林古坑等地種出品質風味更佳的火龍果、三星蔥、蜜漿綠棗、咖啡等作物,今天在清大校長賀陳弘也代表與台灣東協商會簽訂合作備忘錄,要將科技結合農業的模式引入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協國家與印度。
 
黃能富和妻子成長於花蓮瑞穗,岳父母種植文旦柚及咖啡豆,黃教授每年返鄉都要幫忙農活。他發現台灣許多農民年紀大了,還要面對颱風等天災及缺工問題,勞苦終年卻所獲甚微。專精物聯網及數據分析的「農家女婿」黃能富於是從兩年前開始組織團隊,投入「科技農場」的相關技術研發。
 
黃能富指出,清華團隊開發的智慧精準農業技術包括農業感應器與數據蒐集技術,可蒐集土壤溫濕度、土壤電導度、空氣溫溼度、光照度、水酸鹼值、二氧化碳等數據;並發展出長距離低功耗傳輸技術,可把監測到的數據即時回傳給農民;還有農業數據人工智慧分析技術及雲端自動化農場控制技術,自動為農作物施肥、灌溉、照光、吹風扇,讓農業「長智慧,更精準」,農民可節省人力及物料成本,並提升品質及產量,增加收入。
 
賀陳弘表示,清華團隊發揮科技專長,跨領域與農業結合,更精準地運用土地及用水等有限資源,除改變農業生產模式,也提升了經營管理效的效率,大幅提高農業附加價值,「從農者不再只有農夫,還加上工程師,成就也將超越以往。」清華大學也希望代表台灣將這項成功的經驗推展到亞洲各國,善盡台灣的國際責任。
 
台灣東協商會理事長盧日勝表示,東協十國再加上印度就有20億人,其中從事農業的人口超過一半,可耕面積也多,是台商可以實現大規模生產的基地。台灣此時協助東協國家與印度發展新一代智慧農業,可改善農民的生活,也是最好的農業外交。
 
【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