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媒體報導

清大發展智慧精準農業 將導入新南向國家
新聞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發佈時間:2018-03-02

2018-03-01 記者 陳國維 報導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黃能富率領團隊發展「智慧精準農業」(Smart Precise Agriculture)技術,利用AI人工智慧、無人機、衛星空拍與影像分析技術,算出最佳採收期及精準產量預測,成功在國內各地種出品質更佳的作物。清華大學今天(1日)更進一步與台灣東協商會簽訂合作備忘錄,將把「智慧精準農業」模式,導入印尼、越南、馬來西亞及印度等4個新南向國家。
 
清華大學團隊整合物聯網、AI人工智慧、數據分析和無人機等科技工具,與憨農科技公司及物聯網科技企業合作,為國內多家高經濟作物農場提出智慧農業的解決方案,可為農民平均省下15%的人工及肥料成本,且因品質穩定提升,平均售價也可提高15%,其中,在屏東帝王火龍果農場,透過精準農業產出的帝王級火龍果,在外銷時,可從以往的單顆新台幣數十元,大幅提升到200元。
 
這項技術未來將導入印尼、越南、馬來西亞及印度等新南向國家,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與台灣東協商會理事長盧日勝簽訂策略聯盟合作備忘錄。賀陳弘表示,希望清大代表台灣將這項成功的經驗推展到亞洲各國,善盡台灣的國際責任。賀陳弘:『(原音)所以未來務農的,可能不僅僅是農夫,他可能也是工程師。農業可能不再僅僅是農業,它可以是製造業,更可能是服務業,甚至可能是文創產業。』
 
駐台的4國大使都出席簽約典禮,包括駐台印尼經貿代表處大使羅伯特、駐台印度台北協會大使史達仁、駐台越南經文處大使陳維海,及駐台馬來西亞友誼及貿易中心大使馮淑娟,台灣東協商會榮譽理事長張善政也前來觀禮。
 
盧日勝指出,台灣此時協助東協國家與印度發展新一代智慧農業,可改善農民的生活,也是最好的農業外交。盧日勝:『(原音)台灣農業國際化將是農業發展的主流,東協、印度人口達20億,農業人口超過一半,天然資源豐富,可耕面積多,是台商可以實現大規模生產的基地。』
 
清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黃能富表示,團隊開發的智慧精準農業技術,包括農業感應器與數據蒐集技術,可蒐集土壤溫濕度、土壤電導度、空氣溫溼度、光照度、水酸鹼值、二氧化碳等數據,並發展出長距離低功耗傳輸技術,可把監測到的數據,即時回傳給農民,讓農業「長智慧」,更精準,進而使農民節省人力及物料成本,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