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媒體報導

清大打造科技農場 精準施肥省15%成本
新聞來源:蘋果日報   發佈時間:2018-03-02

2018-03-01 記者 許敏溶 台北報導
 
台灣從事農業人口年紀偏高,清華大學電資學院院長黃能富的團隊發展「智慧精準農業」,利用無人機、衛星空拍與影像分析技術,算出最佳採收期及精準產量預測,成功在屏東、宜蘭、台南、雲林等地種出高品質水果,為農民省下15%的人工及肥料成本,平均售價也提高15%。今天更與台灣東協商會簽訂合作備忘錄,將科技農場模式引入東協國家與印度。
 
黃能富指出,自己和妻子成長於花蓮瑞穗,岳父母種植文旦柚與咖啡豆,每年返鄉都要幫忙農活,但發現台灣許多農民年紀偏大,還要面對颱風等天災及缺工問題,於是2年前組織團隊,投入「科技農場」的相關技術研發。
 
黃能富說,清大團隊開發出智慧精準農業技術,包括農業感應器與數據蒐集技術,可蒐集土壤溫溼度、空氣溫溼度、光照度等數據,並發展出長距離、低功耗的傳輸技術,可把監測數據即時回傳給農民,另有雲端自動化場控制技術,可自動為農作物施肥、灌溉、吹電扇等,讓農業「長智慧、更精準」,農民可節省人力及物料成本,並提高品質及產量。
 
黃能富舉例說,一位農民種植的火龍果,透過「智慧精準農業」協助,為農友省下15%的人工及肥料成本,因品質穩定,平均售價也提高15%;另屏東在冬季產出的火龍果,售價則比夏季高出1倍。
 
今天清大與台灣東協商會簽訂合作備忘錄,將科技農場模式引入東協國家與印度,清大校長賀陳弘指出,清大團隊技術大幅提高農業附加價值,希望台灣將這項成功經驗推展到亞洲各國,善盡台灣國際責任。
 
台商東協商會理事長盧日勝指出,東協時國家加上印度共有20億人,其中從事農業人口超過一半,可更面積也多,是台商可以實現大規模生產的基地,台灣此時協助東協與印度發展新一代智慧農業,可改善農民生活,也是最好的農業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