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媒體報導

教授迷收藏 2000件遷台文物贈清大
新聞來源:世界日報   發佈時間:2019-12-10

2019-12-08 14:04 
記者張雅婷/新竹報導

 國民政府當年在國共內戰節節敗退,1949年12月7日迫遷台灣,這段歷史前後包含抗戰勝利與450萬兩黃金搶運來台等,當中不少見證歷史的書信往來,都由清華大學哲學所講座教授楊儒賓夫婦出資收藏。楊儒賓昨天宣布將2000餘件遷台歷史文物捐贈清大,作為清大文物館落成後的鎮館之寶。

捐贈典禮昨在台北中山堂舉行,並同時揭幕「回到一九四九:中華民國渡海七十周年紀念文物展」,展出這些珍貴史料。

楊儒賓夫婦捐贈文物以1949年12月7日為中心,包括戰爭、政治、宗教、經濟四大主題,涵蓋抗戰勝利、大陳島撤退、國民政府南遷至兩岸分治局勢穩定,手札書信及墨寶出自黨政要員、宗教大師等歷史關鍵人物。楊儒賓表示,信札是當代人物之間傳遞情意的文書,也最能呈現大時代的面貌。

其中,「搶運黃金」的歷史是當時中央銀行將450萬兩黃金分五批運到台灣,成為台灣穩定政治經濟並帶動後來發展的重要資產。楊儒賓捐贈的文物中,另有蔣介石於1949年5月下旬寫給愛將淞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的書信,交代央行已裝船的黃金,除了留下維持上海金融運作的2萬兩黃金及100萬元銀洋,其餘都運往台灣。

另一件重要文物與玄奘法師有關。抗戰後期,日軍在南京寺廟遺址進行軍事工程時,挖到玄奘法師的舍利子,並把舍利子一分為三,分別存放於北京、南京與日本;直至1950年代,日本同意歸還舍利子,引起台灣各地佛教領袖出面爭取迎奉,這封書信是無上法師所書爭取玄奘頂骨舍利供奉新竹靈隱寺的內容;而舍利子最終迎往日月潭玄光寺。

清大校長賀陳弘表示,有這些文物就有信史,不容青史盡成灰;信史是學校給學子最好的禮物。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表示,文物中看出國家高層至小民的生命與心情,也能看到文人相互扶持度過社會動盪的故事。

楊儒賓 寧買字不買房

楊儒賓收藏品眾多,從明清字畫到當代書法,一件就能賣出台幣上千萬元。楊儒賓自曝因癡迷收藏,買到向銀行貸款、跟妻子借錢,「後來妻子跟我畫清界限,規定不能再拿她的薪水去買文物」。

楊儒賓1987年起任教清大中文系,領到薪水就去買喜愛的收藏品,加上寫稿收入及專業文史訓練的獨特眼光,收藏愈豐愈精。他說,教書30年一直住在學校宿舍,當時月薪台幣六、七萬元,寧可買下三幅于右任的字,也不願意存錢買房子,直到去年才買下生平第一間房,他認為「錢還是要花在自己覺得有意思的東西」。

「收藏像是無底洞一樣,栽進去就爬不出來」,楊儒賓自認癡迷收藏,後來買到向銀行貸款、跟妻子借錢。投入畢生積蓄買文物,再將畢生珍藏捐給清華大學,他說,「這些都是用清大薪水買的,國立大學經費又來自人民的稅金,我只是把這些原來屬於他人的文物再回饋給清華與社會,兩不相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