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第38屆時報文學獎揭曉 清華生大豐收【2015.11.09秘書處】

中國時報日前公布第38屆「時報文學獎」名單,本校中文系大四陳書伶及台文所碩一許宸碩分別以〈被經過的地方〉及〈內埤海灣〉,獲得文學獎小品文組優選殊榮。

目前就讀中文系大四的陳書伶,母親從小就常帶她到文化中心借書,培養對讀書的樂趣。她說,一直以來國文或作文都不是特別突出的科目,但高二開始讀了一些書,例如白先勇的《孽子》,她發現「原來文學可以帶我看見不同的世界」。在高中老師的鼓勵下,投稿校內的文學獎,新詩及散文都有斬獲。基於對文學的興趣,她大學申請入學選擇中文系,希望自己有能力分析文本,而不再只是讀完書後,只能迸出「很好看」這樣的感想。

陳書伶平常沒有固定寫作的習慣,只有當生命經驗中發生一些非記錄不可,或難以和他人訴說的事情時,她才會開始寫作。她說,寫作帶來的樂趣,就像王萬儀老師說的:「當有人認真讀你的作品、指出其中的好壞,並為你的作品爭得面紅耳赤,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此次得獎作品〈被經過的地方〉描述苗栗龍港的興與衰。靈感緣起於陳書伶大一時參加厚德書院的地方小旅行,當時必須搭區間車,隨意在某一站下車並且待上一整天,於是意外的到了龍港。當地居民告訴她,這裡舊名為「公司寮」,明明以前是繁盛的港口,如今卻像拋棄或退休般靜置於此,她心中充滿好多疑問:這裡會不會被忘記?除了當地人之外,有人會知道有這樣的地方嗎?於是在那次的旅行後寫下了這篇文章。

就讀本校台灣文學研究所碩一的許宸碩,以描寫宜蘭南方澳的〈內埤海灣〉得到第38屆時報文學獎小品文組優選。他畢業於本校物理系,服替代役,退役後推甄考上台文所。

雖是理工背景,在大四報考物理研究所失利後,許宸碩便認為自己的熱情不足以支援自己進一步探索理工世界,選擇畢業後直接服役。他在家鄉宜蘭的監獄服替代役,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社會底層。放假時,他騎機車從南到北走過宜蘭,養成了強烈的在地意識。他有感於宜蘭人文風景的改變,書寫〈內埤海灣〉抒發感受,獲得評審肯定。

許宸碩在國中時閱讀倪匡與九把刀,到高中時開始試圖創作,但直到大學,才在楊晉綺、顏健富、王萬儀、楊佳嫻等老師的課程中學習閱讀文本及技巧;另外,他在大二開始加入耕莘青年寫作會,與同好交流。文學從此成為他堅定的興趣,乃至在放棄物理後決定考台文所。最近幾年,社會運動風起雲湧,面對社會、乃至於人生難解的問題,他都希望能以創作試著回應,「或許我會喜好創作,是因為我永遠都有想說話的慾望吧。」

許宸碩很感謝父母願意讓他讀研究所,也感謝大學時修過的文學課的老師們、寫作會的伙伴的幫助,以及好友的祝賀。他希望能在研究所這段過程中精進創作,讓自己更上一層樓,時時取得佳績。

時報文學獎,1978年由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創立,與1976年聯合報「聯合報小說獎」並稱兩大報文學獎,是七、八○年代主要的文學場域,影響臺灣文學生態的發展。

<<第38屆時報文學獎揭曉 清華生大豐收>> 檔案下載:PDF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