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教育傳承與奉獻--學生外出求學的依靠 第六屆傑出導師獎【2014.06.10秘書處】

 本校於103年5月26日(一)上午,假綜二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行「國立清華大學第六屆傑出導師獎」頒獎典禮,恭賀電資院電機工程學系張彌彰教授、生科院分子醫學研究所暨醫學科學系陳令儀副教授、原科院工程與系統科學系黃嘉宏教授獲得此項殊榮。典禮中,賀陳弘校長對於三位老師在學生輔導工作的無私奉獻,給予最高肯定。

"師"樣年華--張彌彰教授

師者,正道也。
在美工作幾年後老師決定回臺,並從台積電來到清華教書。老師執著找尋的到底是什麼?「我想將我受益一生的程設教給孩子們,讓他們也終生受益。」老師想要看到的是更多優秀的臺灣青年「走出去再走回來」為臺灣發展貢獻;看到這些沸騰的新鮮血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看著這些年輕的生命在大學四年裏一點一滴成長起來找到方向並實現自我價值。老師選擇的是犧牲自己大部分的時間來跟孩子們聊天,竭盡自己的所能站在第一線以實際的行動幫助有求於他的孩子們。

師者,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也。
單就C語言這門課,70多個學生,每週140多份code,所有的code老師不僅親自跑過,而且一行一行看過,結尾還有自己的批註。張老師選擇身體力行,一定有他的特殊用意在。「我發現同學寫的code中有幾種很美的寫法。」老師常這樣說。欣賞每一行code、欣賞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思考方式,老師不單單只跑過看到結果就心滿意足。結果不如過程重要。他花時間逐行看逐行思考,是從學生的角度上想學生的code哪裡寫的有問題、哪裡可以優化,是用70個人的角度在思考打量。學生寫一份、跑一次,老師看70份、跑70次。將心比心,每次看到被認真看過跑過且寫有評注的code,學生怎麼好意思下次交一份比本次寫得更爛的code上去?老師身體力行地讓學生自知:「下次我看到的只會是更好的一份。」

張老師名單上的導生只有6個,但他實際的導生遠遠超過這個數。他跟自己所教班級中的大多數同學都聊過天,從緊張拘謹到後來朋友般的親切自然,他和學生共同見證著每一次氣氛的微妙變化。僅是多和老師聊幾次天,他就會主動納入導生的行列,不時寄信詢問近況,或共進午餐或是小聊一會兒。張老師會以實際的行動切實關心學生,幫忙找業界的朋友跟有需要的學生聊天分享經驗。他用自己和周身的一切力量幫助著學子,不求回報。不論是課業上的疑問還是生活中的難題,都可以向老師傾吐。在他眼裏,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是他的導生,知道學生有需要,就義不容辭馬不停蹄地立刻為學生奔走。

而老師的原則是:只給建議,不給答案。

老師不給答案是希望學生學著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有時,他會微笑地看學生走過一段彎路,然後在適當的時候拉學生一把,讓他有更豐富的人生體驗。因為老師是過來人,他極欣慰地看著學生一步一步地成長,成長為自己想要蛻變的樣子,而當破繭成蝶的一刻,他會說:「孩子,你太棒了,這一路自己走得還不錯唷!」就好像老師從沒做過什麼,一切的榮耀都歸功於學生自己。雖然表面上都是學生自己做的選擇,但是大家都清楚,每一次跟老師聊過天後,那個不甚明晰的方向都會浮現出來,然後小心翼翼地選擇、實踐,然後發現是對的、覺得老師的建議真的很有建設性。而老師想看到的,就是學生成長發展得很好,除此之外,別無他求。

find your career, find your life!--陳令儀教授

科學家 v.s. 藝術家
陳令儀老師小時候對自己的想像其實並不是當一名教師,喜歡生物科學的她曾以為自己會在醫院服務,幫助別人,卻在不知不覺之中成為了教師。現在的陳老師熱愛教學工作,但如果有第二人生,陳老師會希望從事文創設計工作,可以多跟人群接觸。

設計跟生物似乎大相逕庭,但在老師眼中兩者確是息息相關。「其實biology跟畫畫離不了關係,早期沒有high resolution的顯微鏡的時候,都是用畫的啊!你用很簡單的顯微鏡看了,沒有相機可以照相,你就是畫下來。我上課的時候也有舉一些例子,看早期一百年前科學家畫出來的圖,跟現在的microscope的圖,你看差多少?其實很接近。」研究生物的,是科學家,也是藝術家。

24小時on call 學生的依靠
陳老師擅於扮演「聆聽者」的角色,當學生遇到難題時,她傾向於不替學生做任何分析,而是先把學生的故事聽完,只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回應。「很多時候他們講完已經有答案了,因為他們在講出來的過程中,同時把自己的思緒organize。」學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後,有時候需要的只是一句肯定與認同。

陳老師認為:與學生的相處,「信任」絕對是不能缺少的一環,而建立信任,要從主動關心開始。「平常上課看到學生精神不大好,就會上前問一下。」當學生感到老師的關心,心防自然而然就會卸下。陳老師希望她的學生不會害怕去找她,而她對學生的求助亦是「來者不拒」。久而久之,許多被輔導過的導生們在系上傳開,常有學生上門找陳老師聊天。

在學校以外,陳老師更是24小時on call。當學生遇到無法處理或措手不及的事故,總會第一時間想到陳老師,有時候就算是凌晨一、兩點,老師也會盡力替學生解決問題。在清華,陳老師希望能成為學生「在外面的父母」,擔任一個離開家裡也可以依靠的肩膀,「我很怕學生會找不到出口。」陳老師說很歡迎學生多來跟她談心。

嚴厲督導課業
在教室以外扮演學生「媽媽」的陳老師,課堂上對學生十分嚴厲。陳老師通常在第一堂課時就會跟學生「約法三章」,告訴大家她的課堂要求,希望同學們能努力向學,不能掉以輕心。「上我的實驗課,我會一個一個盯,親自監考操作考。」陳老師笑說學生們在課堂上都很怕她,但雖然她的要求如此嚴謹,她對學生的表現卻是非常肯定的。「只要有對的教育方法,每一位學生都有他的潛能被激發。他們都會很願意學的,一旦被刺激到就會勇於take the challenge。」她常鼓勵她的學生不要害怕困難,因為犯錯絕對是進步的原動力。

Find your career, find your life現在的陳老師找到了一份自己不管在任何方面都十分享受的工作,而對於學生們的未來,陳老師希望她的學生們都能跟她一樣找到一份career,「我常常跟學生說,找一份job,這份job可以讓你糊口,可以養活自己。你剛畢業沒有工作經驗,你可以不斷嘗試,不停換job直到找到適合你的工作。你會很enjoy這份工作,可以做到你退休,變成你生活的一部分,它就是你的career。只有這樣才會展現一些明顯的成就。」老師強調「成就」並不是指賺很多錢,亦或是成為很有名氣的老闆,而是真正覺得自己一輩子做了很有意義的事情。

「老師」這一角色對陳老師來說,沒有上班時間,也沒有下班時間,一年365天她都不願意放棄她的學生。長年下來,老師坦言會很累,但她知道每一位學生都是父母的寶,都是如此的珍貴,所以她把每一位學生當成自己的小孩來照顧、來關心。為學生付出了這麼多,所有動力也都來自學生們的成就。陳老師說,當看到自己教過的學生超越自己展現成就,她感到分常欣慰,也找到這份工作真正的意義。

二十年後的你跟我現在比,你能夠跟上我或超越我,我才能說我的教育成功了。--黃嘉宏教授

飲水思源 傳承教育
黃老師從小的夢想原本是當科學家,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執起教鞭。「這四位老師對我的影響不分軒輊,缺少任何一位都不會有今天的我。」在訪談中,黃老師娓娓道來他一路上遇到一個又一個影響他至深的老師,從不同前輩身上都能找到學習的地方。

第一位是國小導師鍾焜雄老師。黃老師坦言現在會這麼照顧學生,也是源自這位老師對他的照顧。鍾老師啟發了他讀書的興趣,並引導他升學的方向。第二位是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清大材料系的張士欽老師,碩士兩年後黃老師除了從張老師身上學到的書本知識外,也因為張老師的鼓勵出國深造,才逐漸把他帶到教授這條路上。另外兩位老師都是黃老師在美國伊利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遇到的,分別是伊利諾大學材料系Carl Altstetter 教授和現任澳門大學副校長的程海東教授。Carl Altstetter是黃老師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黃老師跟隨Altstetter教授了解美國,四年間不停接收不同面向的文化衝擊,從而讓黃老師培養了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博士畢業後,黃老師重遇程海東教授,成為老師人生另一個轉捩點。當年薄膜科技並不成熟,也不是熱門的研究課題,程教授提供了黃老師這個機會,從傳統金屬領域轉做薄膜研究,趁著先機,走出一條另類突破的路。

老師=朋友=父親?
黃老師與學生關係良好,但老師卻不希望學生看待他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以前的年代因為採取學徒制,十三、四歲被送去師父家,那樣的老師就真的像你的父親一樣。而現在我扮演的角色,是把我所知道的知識告訴你,將來畢業後你或許就成為我的同行,或在不同領域你當起我的老師。」

當學生向他提出各式各樣難題時,黃老師不會立即給予答案,反而是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學生當參考,最後事情要如何解決還是得看學生的思考。老師回憶三年前有一位快要被學校退學的學生,在他教的科目表現不大理想,最後期末總成績不及格,只好來找老師求情。黃老師沒有被動搖,反而建議那位學生提出轉學或轉系的考慮。一年後學生經重考進入醫學院後,再到辦公室找黃老師,對他表達感謝。「他跟我說感謝我讓他覺悟,如果當時我讓他過,他一直不會醒過來,那下一個學期呢?只會繼續來求情。」黃老師解釋道,對學生有時候不一定要討好,反而讓學生了解問題所在,才能有助學生的發展。

熱情長存,期望青出於藍勝於藍
坊間有種說法:某些孩子因有豐厚的家庭背景,在豐富學習資源下每每皆為第一名,未出社會前就已「贏在起跑線上」,其他人再怎麼努力都無法超越。對此,黃老師不以為然:「贏在起跑線上的確有他的優勢,但必須分清楚起跑線在哪。如果只是他的家庭有錢或是本身有才華,但他沒有找到他的目標,他根本還未開始起跑。不同方面的優勢只是把他起跑的位置墊高,不等於他會跑得比較快。當一個人找到他的目標,起跑線才能畫在那裡,比賽才正式開始。」

憑藉一份對教學維持多年不減、越燒越旺的熱情,黃老師當了二十五年的教師依然十分快樂滿足。問到對於學生抱持著甚麼樣的期盼,黃老師充滿信心地回答:「當然是希望『青出於藍勝於藍』。我現在教你,你沒有我厲害,很正常,因為我們當中存在著時間差。你要比要拿二十年後的你跟我現在比,你能夠跟上我或超越我,我才能說我的教育成功了。」教育成功不在於能教出多少個「狀元學生」,而是學生在教育傳承中,能不能表現出進步,甚至超越自己。對黃老師來說,教育已不只是一份職業,而是終生的志業。

叛逆心理,獨立思考才是王道
黃老師以「叛逆」形容自己,他對教過他的老師尊敬,但絕對不會盲從。當年碩士指導教授張老師鼓勵黃老師出國進修,他可是思前想後才作出決定,「成績好為甚麼一定就要出國?我要想清楚自己要留學的原因,要我自己想去才會去。」黃老師就是如此不隨波逐流,在深思熟慮後決定自己人生的每一步,也因此每一步都是踏實且有自信的,走過的痕跡都帶有耀眼光芒。

黃老師也勉勵清華的學子,在學期間一定要嘗試著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目標與興趣,為自己訂定並畫下屬於自己的起跑線,加上熱情與毅力向前衝,才能到達夢想的終點,獲得成功!

<<教育傳承與奉獻--學生外出求學的依靠 第六屆傑出導師獎>> 檔案下載:PDF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