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教育部國家講座、學術獎 本校三位教授獲殊榮【2012.10.02秘書處】

教育部日前公布第十六屆國家講座暨第五十六屆學術獎得獎名單。本校教師表現卓越,共有化學系王素蘭教授及電機系陳博現教授榮膺「國家講座」;化工系宋信文教授榮獲「學術獎」,以下為各獲獎人簡介:

王素蘭教授的專長為結晶學與固態無機結構化學,研究領域為孔洞與螢光材料。她服務於清華26年來,建立了一流的晶形奈米孔洞材料合成實驗室,歷年來,她在微孔物質的研究領域研究成果極為卓越。

她的實驗室利用中溫水熱、熱溶劑方法,結合有機結構指引劑或模版,合成具有超大遂洞新穎結構的金屬磷酸鹽,挑戰類沸石磷酸鹽骨架內孔洞的極限,並研究過渡金屬在骨架中的氧化態與活化中心的位置/環境、氣體吸附性質與磁性等都有顯著成果。

近年來,王教授在奈米孔洞材料研究上屢有創新性的突破,並將新穎且創紀錄的成果以清華大學(NTHU)命名,提升本校與台灣學術的世界知名度。每一個NTHU-n 皆已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獨特豐富化學與結構性質的典範晶形奈米孔洞系統,屢為頂尖期刊論文引用,並被收錄於數本該領域重要書籍中。

除了利用水熱/熱溶劑方法,王教授亦開拓綠色溶劑系統Deep Eutectic Solvent(DES)方法,合成奈米孔洞材料,率先發掘 DES 系統內部的新化學,研究結果對未來DES的使用會有極為深遠的影響。她已發表了275篇SCI論文,三個無鑭螢光粉專利,開創了無需鑭系元素添加的磷酸鹽螢光物質,使無機-有機複合奈米孔洞螢光物質有潛力成為新一代的螢光粉,未來對固態LED照明科技將會有重要的影響與突破。

對於獲得教育部國家講座,王素蘭教授表示,很感謝清華大學提供的優質研究環境與國科會的研究經費,更特別感謝實驗室的學生們。她說,「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團隊努力的結果。」

陳博現教授的專長領域為控制系統(control and system)、訊號與通訊(signal 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以及系統生物學(systems biology)。陳教授主修自動控制,副修訊號處理,1982年從美國南加大(USC)回國後,先致力於強健性控制研究,主要是設計控制器能在內在擾動及外在干擾下使受控系統能穩定且達到目標,並應用於車床及工具機的強健切削力控制。

1987年陳教授至清華大學電機系任教,著重於強健控制理論(robust control theory)及訊號處理(signal processing)的研究,並應用於機器人、反飛彈、人造衛星(與太空計畫室合作),及無線通訊等方面,研究成果相當傑出,獲得4次國科會傑出獎。之後,他專注模糊控制理論(fuzzy control theory)及其在非線性系統強健性控制(nonlinear robust control)的應用,並因在模糊控制理論及其應用表現傑出獲選為IEEE Fellow (2001)。

近年來,陳教授研究重點集中於生物資訊(bioinformatics)及系統生物學(systems biology)的研究,將系統及控制理論應用於系統生物學中的基因及蛋白質網路,及在各種干擾(disturbance)情況下的強健性生化電路設計,並以「用系統方法設計強健生物IC電路」(robust genetic IC circuit design: system engineering approach)獲得國科會2010年的攻頂計畫。

去年成立「基因電路設計實驗室」(genetic circuit design lab),希望未來在合成生物(synthetic biology)的工程設計扮演重要的角色,並能做為台灣生物電路設計IC化的推手。

陳教授30年來共發表約200篇SCI論文,被引用次數約4000次,主要研究主題就是要設計一些控制系統,能在內、外在干擾情況下工作得很好,並達到設定目標。從最初的線性系統、非線性系統,發展到非線性隨機系統(nonlinear stochastic system),並應用在訊號處理、通訊系統、生物資訊、系統生物學及合成生物學等不同領域,在不同領域都獲得非常傑出的成果。

陳教授認為,清華優良的環境,讓個人研究及創造力能充分發揮。雖已屆退休年齡,研究能量仍能持續在最高峰。「清華加油!」陳教授衷心的祝福。

宋信文教授的研究領域為應用於藥物/基因制放載體(drug/gene delivery carriers)、心肌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cardiac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醫學器材(medical devices)以及醫學影像(medical imaging)等相關的生醫材料。

近年來,宋教授專注於研發一口服藥物奈米微粒載體平台技術,用以口服吸收蛋白質(protein)、多醣體(polysaccharide)或核酸類 (nucleic acid)藥物等。因這類巨分子藥物目前僅能以打針的方式進行,若此技術能成功應用於臨床上,將可造福病患。2007年研究成果發表於Biomacromolecules中,獲得全球矚目,包括美國、英國與德國的國際媒體都競相報導。

這項口服蛋白質藥物平台技術領先國際,不僅受邀一流學術期刊撰寫不同題材之回顧論文(review articles),成果也已獲得57項美國專利以及我國、澳洲、加拿大及中國大陸的專利,並經清華大學技轉美國NanoMega Medical Corp.。目前全球最大的胰島素藥廠Novo Nordics與美國大藥廠Eli Lilly,已對本平台技術進行動物實驗評估。

宋教授也協助國內永昕藥廠研發一白血球生長促進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口服劑型;以及協助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研發口服肝素(heparin)劑型,並與工研院研發口服人類生長賀爾蒙(human growth hormone)劑型等。

在心肌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上,他的團隊已陸續研發多孔性心肌補綴片、細胞片與細胞球團等,應用於心肌梗塞後的組織再生與心室功能重建。研發成果已獲得5項美國專利及2項我國專利,美國心血管醫療器材大廠St. Jude Medical曾接觸洽詢合作,共同開發相關產品的意願。現階段研究重點則偏向結合導電性高分子材料與先前研發的研究成果,期能重建心肌梗塞後的心律同步。

宋教授感謝實驗室的同學在研究上的努力與創意,及台中榮總心臟外科團隊、林口長庚醫學影像中心研究團隊與食科所幹細胞研究團隊長期合作的夥伴關係,他說,因彼此專業互補,才能有優質的論文。更感謝家人的支持,能無後顧之憂專心於學術研究。

<<教育部國家講座、學術獎 本校三位教授獲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