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101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六位教師獲殊榮【2012.09.21秘書處】

國科會日前公布101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獲獎訊息,本校教師表現傑出,共有電機系李夢麟副教授、數學系張介玉助理教授、奈微所傅建中副教授、化學系楊家銘副教授、服科所雷松亞助理教授及材料系嚴大任副教授,共6位教師獲此殊獎。六位教師的介紹分述如下(依筆劃順序):

李夢麟副教授主要從事生醫超音波和光聲造影先進成像技術以及系統設計的研究,並致力探索相關影像技術在生醫的新應用,希望能提升超音波和光聲影像在臨床和研究上的價值。李老師的研究工作多次於國內生物醫學工程科技研討會論文競賽中獲獎,相關成果亦收錄報導於國科會工程科技通訊。

李老師著重於跨領域研究,其主要研究貢獻在於開發(1)改善光聲及超音波影像解析度及造影度之成像技術;(2)小動物腦部功能性光聲顯微影像系統,他的實驗室為第一個有系統地進行小動物光聲穿顱功能性造影研究的團隊;(3)乳癌前兆微鈣化之造影技術,這項技術概念也榮獲國家新創獎,若能於臨床實現,將可望改進現有乳癌的診斷及生檢,以及(4)超音波熱燒灼手術及藥物釋放的影像導引技術。

張介玉助理教授的研究專長是數論, 特別是函數體上的超越數理論。近年來他致力於特徵"p"的特殊值研究,嘗試用代數群的定義方程式以及幾何現象來詮釋特殊值之間的代數關係。「有一些特徵"p"的特殊值是來自於幾何或是重要函數取值,其行為跟古典特徵"0"的狀況類似,但往往詮釋的證明過程卻大大的不同。」張老師解釋。

從博士期間開始,他從指導教授于靖教授身上習得這領域的深度與廣度。 過去幾年,他在國科會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的支助下,長期和德州農工大學的Papanikolas教授合作,探索與研發新技術,研究成果是這個領域的最前端。值得一提的是他們花了四年的時間克服多重困難, 證明了Brownawell-Yu猜想(發表於2012美國數學學會期刊):Drinfeld對數函數取值在代數點的代數獨立性。這個結果大大地推廣于靖教授在1997年發表於普林斯頓年鑑上的線性獨立性定理(即Alan Baker的費爾茲獎定理在函數體上的類比),為特徵"p"的超越數論豎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傅建中副教授畢業於德國卡爾斯魯爾研究中心微結構技術研究所(MIT, KIT),該中心是LIGA製程的發源地,專長是LIGA和微影技術。近年來,傅老師的研究專注在各種光源的微影技術,涵蓋X光微影、紫外光微影,以及雷射干涉微影。發展的方向則以奈米結構以及3D功能性的微結構(Nano Structures and 3D Functional Micro Structures)為主,配合多樣的材料,發展在光學以及生物醫學領域各式的應用,並提供學界和業界需要的微影技術平台。

傅老師的實驗室所開發的微影系統,已能穩定地製做周期在200-800奈米,線寬在100-400奈米的1維及2維的結構。已經具備提供顯示器、太陽能、LED以及微機電領域,關鍵元件開發之學界以及業界的需求。對於獲此殊榮,他除了感謝國科會長期不間斷地支持,以及母校清華提供一個優質的研究環境外,對於優秀的同儕、無私提攜新進同仁的系所師長前輩、一起奮鬥的好友,以及有效率的跨領域研究中心以及平台,他也表達無限的感謝。

楊家銘副教授的研究工作主要在於孔洞材料的設計與合成,以及其於能源、綠色化學與奈米生醫等領域之應用。他研發數種新穎的奈米孔洞材料,並利用同步輻射X光進行臨場研究,探討孔洞結構的形成機制,進而能對材料之孔洞結構、孔徑大小、外觀形貌做調控。

此外,楊老師也致力於開發獨特的選擇性功能化途徑,可在奈米空間中將官能基或客體嫁接或沈積在特定位置上,而形成多功能奈米複合材料,並在能源與綠色催化、分子吸附與分離、以及奈米生醫等等應用中,展現出優越與特殊的性質與表現。楊老師的這些研究成果,對材料化學與奈米催化生醫等應用領域均有重要貢獻。

雷松亞(Soumya Ray)助理教授為服科所第一位外籍教授,他的研究工作著重於如何提供網際網路服務更好的設計與管理。雷老師的研究方法是藉由社會心理、技術和經濟等因素的探討,去了解影響網際網路使用者的行為。他初期的研究著重在線上服務轉換成本以及資訊安全領域,不僅指出重要的議題,也提供具策略性的線上服務管理方式,因而獲得高度的肯定。

雷老師目前的研究工作重點是探討以線上社群(online communities)、共同創造(co-creation)、微網誌(micro-blogging)等形式所興起的社交運算(social computing)。雷老師表示,很感謝清華科管院對他的研究所提供的強力支持,並且給予很大的鼓勵。而服科所的教職員生則讓他沈浸於濃郁的温馨學術大家庭氛圍中。

嚴大任副教授2005年取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械博士學位後,即加入清華材料系任教。他的研究專長及興趣廣泛,主要在超材料(Metamaterials)、電漿子學(Plasmonics)、矽基奈米材料、奈米材料與生物系統之交互作用等。近年來,他在學術上的貢獻與突破,包括了改寫光學教科書的高頻人工磁性、負折射率介質(negative refractive index media)、隱形斗篷(invisible cloak)、兩手超材料(two-handed metamaterials)、超靈敏且無需標定之生物感測器及生物影像系統、逕向式奈米矽基太陽能電池、矽奈米線誘導幹細胞分化等。

嚴老師的相關研究成果除了發表在《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Biomaterials》、《Optics Express》與《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各相關領域之頂尖期刊外,亦獲得多項國內、外專利與產業技轉。獲此殊榮,他表示這是在清華濃郁的研究氛圍薰陶下,所有研究團隊成員共同努力的成果。他特別感謝在加入清華的這幾年期間,多位校內外資深的學界先進,不吝地提供許多寶貴的機會與經驗。

<<101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六位教師獲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