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校友李偉德捐逾億 「綠皮綠骨」清華綠能大樓正式啟用【2016.04.25秘書處】

在校友李偉德的慷慨捐助下,本校綠能大樓4月24日落成啟用,它不僅是棟節能減碳的綠建築,內部的研究及實驗室也將開發下一世代的綠能技術,包括高效能電池、及利用太陽能來充電的無線充電器等,堪稱一棟「綠皮綠骨」的大樓。

由校友李偉德捐資逾新台幣一億元建造的「李存敏館(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是本校在台建校一甲子以來,首棟以個人名義捐建的大樓,也創下歷屆清大校友以個人名義的最大筆捐款紀錄。

22日記者會中,賀陳弘校長表示,李學長以個人名義捐贈這個建築物,難能可貴,也見證清華校友愛校更勝於愛家;李學長指定建選低碳綠能大樓,回應社會重大議題,格外有意義。

李偉德學長表示,回報母校是一個很好的經驗,他希望拋磚引玉,讓社會各界回饋更多。他回憶父母當年顛沛流離,把孩子從山東帶到台灣,他感謝父母的恩典,所以把這棟建築物依父親的名字命名為「李存敏館」。

綠能大樓自2014年動土,去年底興建完成,為本校第六棟綠建築。「希望該大樓成為有生命的建築,啟發學生的思想與學習。」這是捐資者李偉德博士的期許,他希望綠能大樓可為校園師生建置一個開放無界的半戶外交流平台,藉由引入自然景觀,賦予傳統封閉獨立的研究室嶄新的生命力。

建築師張清華表示,綠能大樓強調低碳能源精神與永續開放意象,結合綠能研究、教學實驗與學生活動。「考量地球自轉與日照的方位,外層擴張網在東西向採用較高密度的設計。」白色擴張網兼具遮陽、通風與美觀,能有效減低日照的熱輻射量,在不減損室內照度的情況下,可節省70%的空調能源。

張清華表示,綠能大樓的設計充分利用空間高度的概念,以風的動線串聯內外公共空間,在夏季時利用自然風對流減少冷氣之消耗量。將來在館中更會增加一個由工科系自行設計的節能管理系統,希望令工科館與綠能大樓每年省下約1百萬元的電費。

原科院曾繁根院長說,綠能大樓主要提供原子科學院本部、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院學士班、以及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等單位共用,從事最先進太陽能、氫能與核能等低碳綠色能源的教學、研究、以及師生活動的空間。

這些先進研究包括:工科系半導體研究團隊與台積電合作開發下個世代10奈米低壓元件,將可使手機電池使用時間增加1倍以上;工科系太陽能研究團隊開發以太陽能為能源之無線充電系統,未來可攜式3C產品可隨時隨地利用太陽能充電;研發高效能重組式燃料電池,具有極高的能量密度,透過快速簡便的甲醇充填程序,即可提供行動裝置一天以上的電力,非常適合整合太陽能儲能系統。

李偉德為清大核子工程系第二屆校友,1969年畢業後即前往美國求學,1975年取得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核子工程博士學位。他畢業後,先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核能部門身居要職,再自行創業,從事建築開發等工作。2011年更以其在業界的卓越成就,獲頒清大「傑出校友」。

李博士素來深受其父親李存敏先生的訓誨,兢兢業業,勤勉不懈,尤其對其父親「武訓興學」的夙願,更是念茲在茲,謹記不忘。在2010年5月捐出鉅資,興建「李存敏館(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以回饋母校,使後學者能夠擁有更佳的學習資源與環境。同時為了紀念父親,他將該大樓命名為「李存敏館」。

影音新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YNA26mcdp8

<<校友李偉德捐逾億 「綠皮綠骨」清華綠能大樓正式啟用>> 檔案下載:PDF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