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湖是本校的重要景觀地標,承載了校友的珍貴回憶,也是新竹市民休憩好去處及新人拍攝婚紗照熱點。近年因淤積導致水質混濁,清華決定啟動在台建校以來最大規模的成功湖整治工程,除了清除淤泥、改善水質,還將在校友的大力捐款支持下,建造碼頭,重啟泛舟等水上活動;並新建環湖生態步道,完成師生校友徒步環湖夢想。 成... (繼續閱讀)
只要堅持不放棄,就有機會成為贏家!清華幼教系周育如副教授、系統神經所郭崇涵助理教授進行幼兒與幼鼠的跨物種研究發現,社交階級的形成從小就定高下,部分幼兒自然而然成為團隊中的小領袖,取得支配權;而勝負的關鍵並不在強勢的一方,而是弱勢方自願退出或放棄。換言之,勝敗的決定不在贏家,而是輸家。 這項重要研究登... (繼續閱讀)
清華首屆學士後醫學系單招放榜了,共錄取23名公費生,包括「自然科學組」22名及「智慧資訊科技組」1名。其中有放棄美國耶魯大學入學許可、台積電聘書的學碩士,還有因家境因素而休學的藥師,他們展現強烈投入跨域醫學研究及基層醫療服務的決心,成為清華「醫學元年」的生力軍。 本校學士後醫學系周宏學主任表示,首屆... (繼續閱讀)
天文學家一直在類似太陽的單恆星系統尋找外星生命。但根據本校天文所何英宏助理教授(Daniel Harsono)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發現,由兩顆恆星互繞組成的聯星系統行星,才是最有可能孕育外星生命之處,應列為太空搜尋的主要目標。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登上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 何英宏老師解釋,聯... (繼續閱讀)
本校6月11日舉行畢業典禮。高為元校長以「選擇」為題,勉勵今年的4665位大學部及研究所畢業生,與其尋找前方最平坦的路,不如試著去選一個比較好的難題,一個適合你的、能激發你興趣和勇氣的難題,也就是「Pick a better problem」。 清華本屆畢典共有1910人獲頒學士學位,2505人獲頒碩士學位,250人取得博士學位。大學部有... (繼續閱讀)
AI人工智慧也會種族歧視?清華資工系郭柏志助理教授與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跨國研究發現,當採用先進的AI深度學習演算法來判讀X光片及電腦斷層掃描時,電腦竟可以從這些醫學影像分辨出患者是黑人、白人或亞洲人,並影響判斷的準確率。科學家迄今還不明白AI是如何辦到的。 郭柏志老師指出,醫界近年大量引進人工智慧,研發... (繼續閱讀)
明末清初從中國東渡日本弘法的隱元禪師是中日近代佛法、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日本皇室今年初還第七度為他加封諡號,成為佛學界一大盛事。清華楊儒賓教授、方聖平教授伉儷6月2日將收藏的隱元禪師墨寶,連同其他近世旅日華裔文化人書畫共177件珍貴文物捐贈給本校,將永久珍藏於即將於明年開幕的清華文物館。 楊儒賓教授表示,... (繼續閱讀)
在疫情威脅下,本校仍有一群熱愛機器人設計的學生飛往法國西部城市拉羅什參加國際大賽。清華機器人團隊(DIT Robotics)5月29日披著國旗上場,在150個國際隊伍中脫穎而出,贏得歐洲機器人大賽(Eurobot)第四名。 受到疫情影響,針對青年學生的歐洲機器人大賽已停辦兩年。機器人團隊持續備戰,研發出更進步的多感測器定位,... (繼續閱讀)
當科學的理性與音樂的熱情相遇,「清華音樂人」Podcast於焉誕生。本校君山音樂廳今年初動土,籌備處最近也製播「清華音樂人」Podcast,邀請鋼琴家、小提琴家與饒舌樂手擔任主持人,深談古典、搖滾、嘻哈、獨立音樂,也聊AI音樂、音樂治療與新竹在地的客家流行樂,並介紹清華人跨領域玩音樂的有趣故事。 「清華音樂人」podca... (繼續閱讀)
兩岸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校長於60年前的5月19日辭世。緬懷清華人心中最尊敬的梅校長,清華大學師生5月19日齊聚梅校長埋骨所在的梅園,以鮮花音樂為祭,憶述他在台建校的艱辛歷程,也重溫一代君子的風骨與節操。 高為元校長指出,梅貽琦校長在清華任教47年,其間有30年擔任校長,「他42歲就肩負起校長重責,有人說我... (繼續閱讀)
為延攬優秀青年教授,本校高為元校長慨然捐出位於校園內的校長宿舍,作為清華教職員子女幼兒園。高為元校長表示,海內外許多青年教授考量是否應聘的重要因素,就是子女的教育環境,設立具清華特色的優質非營利幼兒園,將為大學攬才及留才更添優勢。 清華教職員子女幼兒園將招收3至5歲兩班共60名幼兒,近日已完成經營法人公... (繼續閱讀)
光輝百十載,歡慶六六年。本校5月1日慶祝創校111週年暨在台建校66週年,新任高為元校長也首次參與校慶大會。高為元校長期許清華師生及海內外校友一心同功,以勇氣及決心面對未來的挑戰,一起向清華下個一百一十一年前進。畢業半世紀的校友也為支持校務發展發動募款,送給母校2500萬元的支票。 高為元校長昨天正式宣誓... (繼續閱讀)
本校4月30日舉行校長交接典禮。高為元校長從賀陳弘校長手中接過印信,宣誓就任本校新任校長。高為元校長表示,將以自治自理、學術自由、包容、公平及多元為核心理念,帶領清華迎向新世紀的挑戰,為社會培育人才並探索真義。 受到疫情的影響,校長交接典禮改採線上直播,除了新任、卸任校長及監交人教育部劉孟奇政務次長,僅... (繼續閱讀)
恭賀陳文村、辛水泉校友當選本校第23屆(2022年)傑出校友。 陳文村校友(核子工程系70級) 陳文村校友戮力奠基臺灣學術網路發展,提升清華學術水平,卓然拔萃,對母校人才培育多所貢獻,足為楷模,榮任傑出校友,實至名歸。 陳文村校友曾擔任教育部顧問室主任,在任內規劃大學校際網路,奠基「台灣學術網路」。陳校友對台... (繼續閱讀)
「印象清華」天文科普藝術節4月21日在本校圖書館揭開序幕,這是台灣首次以天文為主題的科技藝術展。以「宇宙的漣漪」為名的展覽將以視覺、聽覺等互動藝術形式來呈現時空扭曲、黑洞互繞及合併等重力波現象,邀請師生與民眾一同探索宇宙的奧妙。 策劃此次展覽的本校天文所江國興特聘教授表示,愛因斯坦1916年即根據廣義相對論... (繼續閱讀)
為共同培育人才、提供教師專業成長資源,本校4月18日與桃園市政府簽訂合作備忘錄。清華大學將協助桃園市的高中開設大學先修及自主學習課程、為高中教師開設工作坊及增能課程、並為桃園中小學培育雙語師資。 桃園市鄭文燦市長表示,桃園市的中小學目前以結合科學、科技的STEAM教育為主流,並包括數理資優、機器人、程式語言... (繼續閱讀)
本校工學院歡慶成立50週年,由動機系、化工系、工工系、材料系及工學院學士班共四系一班的學生與資工系、藝術學院師生跨域合作,打造一款向馬利歐、挖金礦等經典電玩致敬的線上遊戲,每系負責其中一個關卡,共有5關,融合了工學院各系的入門知識及學習特色,4月13日正式對外發表。 工學院賴志煌院長說,「你製造系?一個工... (繼續閱讀)
本校台北政經學院(TSE)4月7日舉辦教學空間啟用典禮。陳添枝院長表示,俄烏戰爭爆發後,國際政治已成為企業經營的最大風險因素之一,且是最難控制、無法預防的風險;台北政經學院在此關鍵時刻,將回應產業需求,致力培育熟悉地緣政治及經濟的人才。 台北政經學院目前正展開111學年度招生,政治經濟碩士班預計招收45名學生,... (繼續閱讀)
「清華將培育更具科技素養ABC的醫師,A是AI人工智慧,B是Big Data大數據,C則是Cloud雲端物聯網,以迎接下一世代的醫學挑戰與機會。」本校賀陳弘校長3月30日在學士後醫學系揭牌典禮上宣示。 多位醫界、政界、學界人士出席本校學士後醫學系揭牌典禮,包括新竹縣楊文科縣長、竹科管理局王永壯局長、科學園區公會李金恭理事長... (繼續閱讀)
自前年新冠疫情爆發,全球許多學校關閉校園以來,比起線上教學,更讓教師們頭疼的是線上考試衍生的作弊問題。為維護遠距考試的公平性,本校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研發出「AI鷹眼」數位監考系統,只要應用一般家用電腦的視訊鏡頭,就可以達到一對多的大班遠距監考,一旦考生視線飄到螢幕以外、開啟試卷以外的網頁來找答案,系統... (繼續閱讀)
本校天文所楊湘怡助理教授與國際團隊利用先進電腦模擬,證實過去天文學家觀測到銀河系兩組巨大的泡泡—義羅西塔(eRosita)泡泡與費米(Fermi)泡泡,其實是260萬年前銀河系中心超大黑洞的能量噴發所產生,代表銀河系黑洞目前雖處於休眠期,但絕對不是「溫馴小貓」,數百萬年前確實曾經活躍噴發。 形成這兩組巨大泡泡的... (繼續閱讀)
胜肽近年當紅,許多保健食品及保養品都應用了這種短鏈蛋白質,並強調分子小、更好吸收。本校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團隊研發出全球第一個以分子動力學為基礎的新型胜肽設計資料庫,好比高效率的藥物設計google搜尋引擎,可幫助學界、醫界及藥廠設計出更有效、且不傷害人體的新型胜肽藥物。 這個治療用的胜肽設計資料庫由本校生... (繼續閱讀)
清華大學桃園醫院設立計畫3月14日獲衛福部醫事審議委員會審查通過。清華醫院將落腳桃園航空城內,各類別病床共計910床,初期包括一般急性病床200床。除服務桃竹苗地區,也將善用地利之便,發展國際醫療。醫院將採政府零出資的BOT模式招商開發,預計116年完工營運。 本校申設學士後醫學系也在去年9月獲教育部召開跨部會會議... (繼續閱讀)
清華與陽明交大的年度學生體育、學藝交流盛事「梅竹賽」2月27日進入最後一天。晚上在清華體育館上場的男排與女排賽,都由本校拿下勝利。最終也讓本校在計分的10點中取得5.5點過半,贏得第五十四屆壬寅梅竹總錦標。 夜晚的體育館湧入了清交兩校約千名師生現場觀賽,還有約1600位海內外師生校友觀看直播,全都因關鍵的... (繼續閱讀)
本校與陽明交大的年度學生體育、學藝交流盛事「梅竹賽」今天開賽。開幕式在清華田徑場舉行,由本校賀陳弘校長與陽明交大林奇宏校長共同擊鑼,為3天的比賽揭開序幕。 梅竹賽是清交兩校超過半世紀的傳統賽事,今年堂堂邁入第五十四屆。之前的3年因疫情及比賽規則爭議沒有打成,因此兩校學生都很期待今年的比賽。 今年的... (繼續閱讀)
俄烏衝突一觸即發,部分台灣留學生已決定返台。本校決定啟動「比鄰計畫」,歡迎自烏克蘭返台的大學部及研究所學生來清華短期學習交流,讓學習不因戰亂而中斷。 賀陳弘校長與即將於今年5月接任的高為元校長共同發起「比鄰計畫」。賀陳弘校長說,清華願意拋磚引玉,讓台灣學子不因戰亂而停學。 賀陳弘校長表示,地球村各個角... (繼續閱讀)
本校學士後醫學系即將從今年開始招生。醫學系籌備處表示,醫學系將分為「自然科學組」及「智慧資訊科技組」兩組招生,兩組共同考科為「英文」、「生物與生化」;此外,自然科學組還要考一門「化學與物理」,智慧資訊科技組則加考一門「資訊科學」。筆試時間將訂在4月下旬。 清華學士後醫學系創設目的在因應精準醫療、智慧醫... (繼續閱讀)
本校在國際高教永續促進協會舉辦的STARS大學永續評比榮獲金質標章,成為全亞洲第一所在此評比獲得金獎肯定的大學,一躍為亞洲最「綠」大學。 STARS (The Sustainability Tracking, Assessment& Rating System)是國際知名的大學永續評比系統,2006年由高等教育永續促進協會(AASHE)創辦,2010年起展開評比。由大學自主... (繼續閱讀)
本校跨領域整合電機與生科團隊,研發出教無人機、機器人及自駕車像昆蟲一樣「看」的仿生物視覺技術,打造仿視神經AI智慧晶片。未來只要一枚低功耗的晶片搭配鏡頭,就能在高速行進間辨識、追蹤並避開障礙物,並應用在自動搜救與勘災、無人巡檢、智慧監控、智慧醫療及智慧農業領域。 仿生視覺團隊的研究成果除發表在多項國際... (繼續閱讀)
傳統的腫瘤病理組織採樣切片只有薄薄一片,無法窺見全貌。本校腦科學研究中心及生科院教師組成的新創團隊捷絡生技研發出全球首創的3D數位病理影像系統,配合AI輔助診斷平台,可「看」到完整採樣組織的立體彩色影像,大幅提升早期癌症的篩檢準確率;並掌握癌變細胞的深度、分布及生物標記,讓標靶治療更精準。 本校生物科技... (繼續閱讀)
本校與新竹市政府聯手促成的「光復路綠門戶計畫」今天(1月10)日開工。清華大學大門口少了圍牆,將更為開闊,師生及民眾未來可步行穿越綠意盎然的廣場進入校園,並將車道加寬;師生返鄉經常搭乘的國道客運站候車亭也將煥然一新並稍退縮,出校門的機車不必再與客運爭道,安全度大幅提升。 黃聲遠建築師表示,這次還請來一流的... (繼續閱讀)
為紀念2018年辭世的本校沈君山前校長,本校決定將已有半世紀歷史的大禮堂整建為國際級專業音樂廳。在聯華電子及不具名企業家與校友的捐贈支持下,君山音樂廳—聯電館於1月7日動土,預計於2024年中完工啟用,除豐富清華學子的音樂素養,也將成為新竹人聆賞一流品質音樂的殿堂。 在享譽國際的建築聲學大師徐亞英設計之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