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竹師教育學院大樓21日正式啟用。7系、3所與1個學士班、近兩千名師生自南大校區遷入光復校區,結束合校九年來分散兩地的教學與辦公。這棟地上8層、地下2層的新大樓,總面積約八千坪,空間匯聚教學、行政與公共場域,讓教育學院首次真正「聚在一起」,開啟清華教育與研究融合的新篇章。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所以教育也不斷地在改變。」本校高為元校長致詞時指出,今天不只是一棟地上建築的啟用典禮,更反映著全台灣教育的發展。期待竹師教育學院大樓在今後的50年、80年、100年持續培育社會所需的人才,發揮對世界的影響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曾新元副司長表示,竹師教育學院大樓的落成,是高等教育「區域整合、研究與教育並重」政策的重要成果。清華與竹師合校九年來,逐步整合行政與學術資源,從制度到文化建立新的平衡。「新大樓的啟用,讓研究的深度與教育的厚度在同一座校園相遇,也讓合校的精神真正落實。」
新竹教育大學曾憲政前校長與本校賀陳弘前校長也出席這場盛會。他們細數推動合校以來的歷程,感謝教育部挹注及多位師長的智慧與接力,才有今日竹師教育學院大樓的落成。「有了更好的環境,才得以吸引更多優秀的師資,再進一步吸引全國最優異的學生。」
「我民國53年畢業於新竹師範學校,轉眼已經80歲了,看到巍峨的校舍、看到竹師兩個字依然留存,心中很是感動。」順天建設柯興樹董事長2024年獲頒竹師教育學院第五屆院傑出校友。他回憶求學時的點滴,也說出在場所有見證者的心聲,竹師二字,代表的是新竹師範、竹教大與清華竹師教育學院的一脈相承。
空間即教育,「院核心」的實踐
竹師教育學院王子華院長表示,新大樓是「院核心」理念的具體實踐,從規劃階段起,就希望「打破系所藩籬、促進跨域合作」,透過院核心空間與制度的整體規劃,孕育學院成為知識跨域整合與創意激盪的教育場域。
走進大樓,中庭開放明亮,學習活動可自然延伸到戶外;從創客空間、故事繪本教室、舞蹈與 STEAM 教室,到中高辦公樓層結合茶水間的「創想空間」,每個角落都鼓勵師生相遇與交流。王子華說,學習不僅發生在課堂內,也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我們希望透過制度與空間的設計,讓學習與交流自然發生。」
從制度落實理念,讓協作成為日常
竹師教育學院王淳民副院長指出,新大樓以「院核心」為架構,透過空間重組落實治理創新。過去系所各自為政,如今改為院級整合管理。行政同仁在「共同辦公室(共辦)」協作,會議室與專業教室由學院統籌管理,教師研究室則分布於不同樓層,促進跨系交流。「當老師的鄰居變成不同系的老師,討論與合作就更容易發生。」
數理教育研究所王薪惠助理教授表示,新環境讓會議與授課銜接更順暢。「過去在南大校區常要穿越多棟大樓趕課,現在開完會就能直接上課。」她以自身為例,搬進新大樓後,與學生討論的效率明顯提升,「一個多月下來就有了十幾次討論。」她也觀察到,學生在新教室的學習氣氛更熱絡,整體表現比以往更有活力。
幼教系四年級李依萁同學說,新教室明亮寬敞,上課時「整個人都更有精神」。她覺得老師在新空間裡講課更自在,同學也更願意發言,討論的氣氛比以前活躍。「舊教室比較昏暗,現在光線很好,坐一整天也不容易覺得累。」她笑著說,如果隔音再好一點就更完美!
新大樓中,最吸引清華學院學士班四年級華明俊同學的是「地板教室」。傍晚時分,陽光從西側落地窗灑入教室,整個空間明亮開闊,他形容那一刻「讓我覺得教育是一件充滿溫度的事」。華明俊表示,教育相關的課程一直在他的修課計畫裡,「實際參觀過大樓,我更迫不及待想來這裡上課了。」
目前主要教學與行政空間已投入使用,部分展演與公共區域仍在規劃逐步完成中。學院已公告空間使用規範,強調安全、共享與效益,並依「院核心」治理模式滾動調整。王子華補充,隨著學院持續發展,各單位的空間需求亦不斷增加。學院將定期檢視空間使用情形,滾動式調整配置,確保資源能夠充分發揮效益,有效支持教學與研究的長遠發展。
韓國三大報之一《朝鮮日報》(The Chosun Daily)近日以台灣逆轉人才外流為主題,報導台灣如何透過... (繼續閱讀)
本校與新竹10所高中共同啟動「新竹學」探究與實作課程,課程涵蓋塹城學、竹科學、流域學、客庄學、... (繼續閱讀)
本校天文所江國興教授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一個正在吞噬恆星的罕見黑洞候選者。這類「中等質量... (繼續閱讀)
本校合勤演藝廳整修後升級重啟,以嶄新面貌重返新竹藝文舞台,迎接觀眾。配合演藝廳重啟,邁入第二... (繼續閱讀)
9月即將開學。本校8月26日舉辦新生領航營,迎接2千多位大學部新鮮人。今年的新生領航營以「探索,... (繼續閱讀)
教育部正式核定本校與中華大學的整併計畫書,雙方將依計畫內容分階段推動整併。本校將在中華校區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