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媒體報導

清大拾穗計畫錄取率不到5% 罕病林芳如靠自學上榜
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發佈時間:2017-01-12

2016-12-30 聯合報 記者╱王彩鸝╱即時報導

大學錄取率逼近百分之百,但清華大學「拾穗計畫」(特殊選才招生)競爭超激烈,648人搶30個名額,錄取率不到5趴,僅4.6%。有小小年紀就擔任公民記者、有些會法文、日文、泰文、印尼文等多國語文,還有帆船、帆船、水彩畫、機器人、空手道的各類高手。

值得一提的是,正取30人中,多達11位來自離島、偏鄉、新住民、原住民、或經濟弱勢家庭。從多元選才及照顧弱勢的比率,清大拾穗計畫招生創下全國大學招生紀錄。

清大學創全國之先,自104學年度推動拾穗計畫,仿效美國哈佛、柏克萊加大、史丹福大學等名校全方位審查及招生方式,讓無法經由現行申請入學、指考分發等方式進入頂尖大學,但具特殊才能、特殊優良行為或逆境向上且具強烈學習熱誠的學生,有機會到清華就讀,使大學選才更多元化。

清大招生策略中心主任陳榮順說,首屆學生只招10人,目前讀大二,的學科成績高於平均值,有2人得書卷獎。去年錄取16名,今年30名,占大一新生的2%,在全國各大學中比率最高。 由於許多自學生都把清華大學的拾穗計畫當成第一志願,昨天公布的榜單中,就有3位是自學生。林芳如是其中之一,她16歲時因確診罹患罕病,中斷了高中學業,21歲才念完高一,之後靠著自學完成學業。

林芳如自嘲,她歷經3次高中新生訓練,成功蒐集6套不同款式、顏色的高中校服,但穿上校服的時間加總起來不超過兩學期。與罕病共處的7年間,她走過基測,考過會考,參與過高中體制以及高職體制,求學之道一路艱辛。

但林芳如並沒有被罕病打倒,她關心教育問題,大量修習大學線上課程,擔任公民記者,還曾在雨傘運動後飛到香港採訪,今年也在教育部的EDU Talks演講,關心台灣自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如今23歲的她,即將成為清華的新鮮人,「我想告訴那些曾因各種困境離開學校的人,只要有心學習,永遠都有機會。」

現就讀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學的周珏妤,也是昨天上榜的正取生。她是國家級帆船選手,參加過近百場帆船競賽,曾獲「台灣盃全國帆船錦標賽」冠軍、去年在新加坡舉行的「青年帆船國際亞洲錦標賽」女子組第三名。

周珏妤常在宜蘭的冬山河義務教授學弟妹駕駛帆船,「帆船並不像一般人想像中是貴族運動,我家家境小康,練習比賽的帆船也都是向協會借的,一樣可以闖出好成績。」 她未來想攻讀經濟系並自行創業。

師大附中學生吳嘉慶以資訊、語言能力入選拾穗計畫,他除了資訊能力優越,還極有語言天份,能說流利的英文、日文、印尼文,日本語能力試驗達最高N1級。 畢業自復興商工的林承曄,專攻水彩畫,今年在全球數百位水彩畫家的上千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入圍IWS世界水彩大賽前30強。他前兩年也分別考上其他大學的美術相關科系,但都因找不到美術學習的環境與動力,而決定休學重考。 林承曄期盼與各領域最優秀的學子一同學習競爭、切磋較勁,從中得到創作的啟發,決定申請清華拾穗計畫。「沒人會問畫家畢業自那一所學校,只看作品夠不夠傑出。」但他相信清華有最優秀的師生與環境,「正是我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