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媒體報導

教育部10年投入上億元 培育原住民族文化科學家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   發佈時間:2020-08-20

 2020-08-11 11:11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

教育部國教署自108年開始,以一年1300萬元預算規模,預計10年投入上億元,以原住民族傳統文化自然智慧為基礎,建立原住民族科學教育實踐與發展平台,教育部今開記者會說明首年成果,目前已產出200多個教學模組,朝著培育原住民族文化科學家目標邁進,也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原住民族文化中的科學觀。
 
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戴淑芬表示,社會大眾熟悉的多是原住民族擅長歌舞,但原住民族在大自然中生活,完全體察大自然節氣,擁有原住民族特有的科學觀念,是天生的科學家,清大教授傅麗玉是科學家,投入原住民族研究已20多年,教育部為此委託清大成立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更進一步擴大推廣原住民族文化科學,並培育原住民族科學家。
 
清大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主任傅麗玉表示,她投入原住民族研究24年,泰雅族朋友認同她是泰雅族人,雖然她的父母不是泰雅族,依她長期研究,原住民族是天生的科學家,而據原住民族教育法,12年國教應提供學習原住民族科學及文化機會,包括原住民族如何看待大自然、以及與大自然相處的方式,人類正遭逢極端氣候等大自然挑戰,原住民族可說是人類未來的希望。
 
傅麗玉說明原住民族科學觀的特殊處,西方科學是以人的角度,把大自然作為研究對象,但原住民是把人和大自然放在平等地位,深信「動植物受傷、人也會受傷」,例如為了防止蛇和鼠偷吃農作物,穀倉設有「蛇鼠板」,阻止蛇鼠接近農作物,而不是殺蛇殺鼠,原住民族各族也有不同的科學文化,蘭嶼達悟族即有「夜曆」,這些都是原住民族豐富的文化科學。
 
教育部預計投入10年預算,首年已建立原住民族科學教育網站「飛鼠部落」、建置「原住民族文化自然智慧資料庫」、新增200個「12年國教自然科學領域教學模組」,將有第3版問市的《吉娃斯愛科學》,有16個原住民族語版繪本及點讀筆,內有很多原住民族投入翻譯的心血,已送至19個縣市原住民族教育中心,未來將培育更多教師投入原住民族科學教學模式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