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媒體報導

清大與國際團隊合作 捕獲太空微中子
新聞來源:中央社   發佈時間:2021-03-25

2021-03-24 15:11
魯鋼駿 報導

 國立清華大學天文所特聘教授江國興在科技部「曜星計畫」補助下,與德國團隊合作,捕獲距地球7億光年遠的恆星被黑洞撕裂時噴發的微中子,為探索宇宙起源推進一步。

 
清華大學今天發新聞稿表示,天文學家過去推測恆星被黑洞吞噬時,可能產生比地表最強粒子對撞機產生粒子還強大千倍的高能微中子,但因微中子難以偵測,又有「幽靈粒子」之稱。
 
清大指出,江國興在科技部「曜星計畫」的補助下,與德國電子加速器(DESY)團隊合作,捕獲距地球7億光年遠的恆星被黑洞撕裂時噴發的微中子。
 
清大表示,微中子是基本粒子,但它們很少與其他物質發生相互作用,因此很難被偵測到,這是國際天文學家第二度偵測到來自銀河系以外的微中子,這項重大的天文發現上個月登上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
 
江國興於新聞稿中指出,天文學家108年4月觀測到海豚星座中央一個質量為太陽3000萬倍的超大黑洞吞噬了恆星的過程,這顆恆星靠近黑洞時,重力產生了強烈的潮汐力,將恆星拉長如麵條,之後就像被「五馬分屍」般扯裂,大約一半的恆星碎片被吸入黑洞,並產生高溫和噴發出粒子流,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整個星系。
 
江國興表示,天文學家推測粒子以接近光速噴發時,可能與其他粒子及光碰撞,產生高能微中子,但始終無法證實,直到那顆恆星被撕裂的半年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南極觀測站的冰立方微中子天文台 (IceCube Neutrino Observatory)捕獲到一顆高能微中子,沿它的軌跡回溯,發現它正來自半年前海豚星座的黑洞吞噬恆星位置。
 
由德國電子加速器研究中心博士史坦(Robert Stein)領導,國立清華大學及荷蘭、美國、英國、瑞典等國的研究單位共同組成的國際團隊,在結合伽瑪射線、X光、紫外線、可見光和電波的偵測與分析後,證實這顆高能微中子來自黑洞吞噬恆星事件。
 
參與X光數據分析的江國興表示,這次恆星被黑洞吞噬事件產生的X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衰減,所以研究小組在觀測時並沒有看到強大的粒子噴流,這顯示環繞恆星運行的盤狀結構高速冷卻,或X光被逐漸增加的外圍氣體迅速吸收。
 
江國興表示,雖然微中子像幽靈一般難測,但每一顆來自宇宙深處的微中子都攜帶宿主星體的重要訊息,只要搭配電磁波或重力波觀測,將可更全面了解產生高能微中子的物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