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媒體報導

清大研發埃秒極紫外脈衝光 捕捉奈米世界電子運動
新聞來源:中時新聞網   發佈時間:2023-02-14

 2023-01-12 記者/王惠慧

清大電機系副教授陳明彰、核工所副教授林明緯組成的研究團隊,研發出高效率脈衝壓縮技術,成功產生「埃秒極紫外脈衝光」,如同1台「奈米照相機」,可捕捉到最小5奈米的物質在埃秒速率快速移動的清晰影像,成果已申請歐美及台灣專利,並登上國際頂尖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清大陳明彰、林明緯團隊研發出高效率脈衝壓縮技術,成為全世界第1個把摻鐿雷射壓縮到3000埃秒的團隊,並將此光源聚焦到惰性氣體,進一步產生僅有290埃秒的極紫外脈衝光,創下新紀錄。

「因電子非常小,移動速度非常快,要看清電子在奈米世界動態十分困難,」陳明彰說明,就像拍攝振膀蜂鳥,若快門不夠快,會產生殘影,奈米世界的照相機,必須同時有極微小物質的空間解析能力,以及極快運動速度的時間解析能力。

陳明彰指出,波長最短的紫光約400奈米,而肉眼不可見的極紫外光波長約為10奈米,空間解析度最佳;而採用更短的脈衝雷射,能讓奈米照相機的快門開關速度更快。

為了讓每發脈衝雷射的時間更短,清大團隊研發出獨創「展頻壓縮」技術,先激發更多新頻率光波,再將不同頻率光波的波峰對齊在同一時間點疊加,經過多次展頻與壓縮後,逐步縮短脈衝的時寬,並產生更高的雷射波峰。藉此技術,脈衝光的寬度可從16萬埃秒壓縮至290埃秒,總壓縮率達550倍。

陳明彰說,一般相機最快的快門為千分之一秒,而埃秒等級照相機快門喀嚓一次所需的時間僅是它的十兆分之一,能精確地拍下電子的運動,未來應用於電晶體及記憶體的設計改良,可望大幅提升電腦及通訊速度。

研究團隊中的副教授林明緯則負責模擬,確定「展頻壓縮」架構的物理機制,團隊成員還包括博士生蔡明憲、研究助理梁安媛、博士後研究員蔡嘉倫,以及博士生賴柏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