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媒體報導

天文學巨擘、清大前校長徐遐生在美過世 享壽80歲
新聞來源:中時新聞網   發佈時間:2023-04-28

 2023-04-25 記者/李侑珊

身為中研院天文所創所元老之一的中研院院士、清大前校長徐遐生,23日在美國過世,享壽80歲,中研院今(25)日也證實這項消息。

美籍華裔天文學家徐遐生,與父親徐賢修兩人在學術上的表現皆十分傑出,均為中研院院士,更都曾擔任過清大校長。

徐遐生見長於天文領域,曾擔任美國天文學會主席,並當選中研院第18屆院士,大力提攜國內天文學界發展,更多次獲得國際獎項肯定,包含創辦於1898年、被視為天文學界最重要獎項之一的布魯斯獎,每年僅頒發給1位在天文學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

徐遐生在學術研究上極富原創性及影響力的貢獻,包括:盤形星系中螺旋狀結構的密度波理論(與恩師林家翹教授合作提出)、互擾雙星系統中質量轉移的動力學、恆星與行星系統的形成、土星環中密度波與彎曲波的共振強迫作用、球粒結構隕石的起源,以及正確預言彗星中應含有經歷過高溫的岩石。其中,有關彗星的預言,甚至與當時主流理念(彗星源於最冷、最遙遠的行星際空間)相違背,他仍堅信不移,並後來證實所言正確。

徐遐生同時擁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7年)、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年)、與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92年)等高度榮譽頭銜。他曾擔任美國天文學會會長(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1994-1996),任教於國內外9所著名大學(1999-2009),並返回台灣擔任清華大學校長(2002-2006)。

中研院表示,徐遐生院士為國際知名理論天文物理學家,專長為研究行星誕生。1968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學博士後,先後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擔任天文系系主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特聘教授,1994年至1996年出任美國天文學會會長,2009年至2015年為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中研院提到,徐院士學術貢獻富原創性與影響力,包含提出盤行星系中螺旋結構的密度波、恆星與行星系統的形成、球力結構隕石的起源等理論,以及認為彗星中應含有經歷過高溫之岩石等洞見,為國際天文學界帶來突破性發展。他更在2002年返台,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對學校學術發展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