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媒體報導

中研院尋獲新史料 重現400年前閩南話
新聞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發佈時間:2017-04-18

 2017-04-14 記者 楊文君 報導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及多所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裡尋獲一份距今約400年,厚達千頁的「漳州話詞彙」(Vocabulario de la Lengua Chio Chiu),堪稱本世紀在明代閩南話史料發掘中最重要的發現,透過手稿上的拼音符號,就像有了穿越時空的「錄音筆」,將可以「聽到」17世紀在馬尼拉及北台灣閩南人的語言。
 
『(原音)這個叫軟嫩,這叫茫渺,茫茫然,過番,就是到原住民那裡去。』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謝國興用台語唸出史料「漳州話詞彙」上的詞彙,一一解釋這些詞彙當時及現在的意思,儘管從史料中的羅馬拼音判斷,當時的發音與現在相去不遠,但仍可從細節中發現閩南話的流變。
 
◎3月底 台研究團隊發現「漳州話詞彙」 
 
厚達千頁、近兩萬字詞的「漳州話詞彙」目前由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保存,時代距今約400年,那時西班牙以菲律賓為據點,大舉殖民亞洲各國,台灣也在其中,因此菲律賓有非常多西班牙的文獻,這本史料20世紀初就由道明會神父發現並編目,不過,這本詞彙的價值最近才由台灣的研究團隊發現。計畫主持人、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李毓中說:『(原音)應該這麼說,我們不是第一個發現它的人,因為這個字典在20世紀初就已經被道明會的神父編目了,但我們也可以說我們發現,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發現它的價值,當時這位神父在後面註記著,沒有太大價值,但是透過我們的研究,我們定位出這個手稿的年代就是在西班牙殖民台灣時期,確定是在1626年到1642年之間。』
 
發現這本史料的台灣研究團隊是由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清華大學、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及塞維亞大學所組成,他們多年來前往西班牙與菲律賓等地檔案館,搜集、整理16、17世紀中有關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西班牙史料,近2年來也陸續前往馬德里、塞維亞、巴塞隆納等城市找尋古閩南話的詞典或古籍。幾經努力下,3月底在馬尼拉尋獲「漳州話詞彙」手稿。
 
◎漳州話詞彙最大價值 有漢字及拼音 
 
李毓中表示,「漳州話詞彙」是為了讓西班牙神職人員瞭解習俗,與當地人溝通。當時西班牙到東南亞貿易,吸引許多閩南人到菲律賓馬尼拉謀生,其中漳州人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這本「漳州話詞彙」分別以西班牙文、漢字、漳州話羅馬拼音、官話拼音,記載當時的閩南語用語,正因為有漢字,也成為這本詞彙最珍貴的地方。他說:『(原音)這個字典為什麼珍貴呢?過往類似字典字數可能也很多,但缺乏漢字,也就是說,只有西班牙文跟只有拼音時,其實我們很難還原原來漢字或漳州人講話的意思,因為音若不准,很難猜出,可是有了漢字之後,我們就可以瞭解了。』
 
李毓中也指出,先前曾公開發表有關漳州話語言史料,最著名的是已故大漢學家龍彼得(Piet van der Loon)尋獲的「漳州話語法」(Arte de la Lengua Chio Chiu),總共約60頁,介紹近兩千個字詞。此次找到的「漳州話詞彙」,蒐羅的字詞數是前者的近乎10倍,也因此更能完整地建構一套早期台灣閩南移民語音的資料庫。
 
「漳州話詞彙」收錄了許多有趣的字詞,例如青竹絲寫「竹系蛇」;螢火蟲寫為「火金星」(Hue Quion Che);今日使用的「洗門風」(Sey Muy Hong)一詞,400年前的閩南人就已經在使用;清代台灣糖廍的製糖術語「漏尾糖(Lau Bue Tung)」,也早在明末時期便被西班牙人編進詞彙中;閩南人用的髒話,也能在字典中看見。
 
◎洗門風、火金星 一窺400年前閩南話
 
謝國興也指出,當時西班牙人大概不能理解「洗門風」的文化情境,但西文解釋仍算清楚,指「洗門風」是為了恢復該人的名譽;現在的「洗門風」又比較接近公開羞辱的意思。他說:『(原音)洗門風現在網路上年輕人又開始流行,可是意義跟當年洗門風完全不一樣,是一個語言的變化,有了這個檔案,我們知道當時的人怎麼用這些詞,及真正的意涵,所以語言不是一個工具,它反應當時生活的情狀。』
 
中研院也指出,「漳州話詞彙」在歷史學上,可從西班牙人的角度瞭解閩南人在台灣及東南亞活動的足跡與面貌;就語言學而言,則有助於重現400年前閩南話的語音,就像有了穿越時空的「錄音筆」,可以瞭解現今台灣與東南亞閩南話的流變。
 
為了讓這本史料原音重現,後續「漳州話詞彙」的解讀工作將由清大語言所教授連金發、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陳宗仁、清大歷史系副教授李毓中及西班牙學者José Luis Ortigosa等人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