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媒體報導

諾貝爾獎得主傅利曼清大開講 勉學子追尋生命熱情
新聞來源:蘋果日報   發佈時間:2016-07-15

 諾貝爾獎得主傅利曼清大開講 勉學子追尋生命熱情

 
2016-07-12 蘋果日報 記者/黃羿馨/新竹報導
 
清華大學今天上午邀請1990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傅利曼(Jerome Friedman)到校開講,傅利曼是當初發現「夸克(quark)」的偉大物理學家,他在講座中以「觀察質子中的夸克」為題,與清華師生及非專業領域的高中生、社會人士分享他的研究歷程與人生心得,「我總是告訴學生,你要選一份周一早上會很高興地去上班的工作,那時工作不再是工作,而是興趣。」他期許大學生追尋生命中的熱情所在,努力投注其中。
 
傅利曼於1930年生於美國芝加哥,他的雙親雖然沒受甚麼教育,需要辛苦工作以維持家計,但對孩子的各方面的學習與教育都很重視,包括音樂與藝術。可能是受此影響,傅利曼說,「我思考物理或其他事情,浮現在我腦海的都是圖像,而非公式。」他在高中時期其實主修藝術,每天作畫2、3個小時,直到現在,他還經常作畫,畫作也在家鄉地區性的藝廊展出。
 
傅利曼提到,目前學校的物理教育都從記憶公式與理論的細節開始,他認為應該先激發學生對於物理的興趣,其他的深入的內容可以在大學之後再學習,他昨天與參加居禮夫人化學營的高中生對談,他也對台灣高中生充滿好奇心及求知欲印象深刻。
 
傅利曼在1967至1975年間,因一系列電子對質子並中子的散射實驗,發現比質子中子更為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奠定後來得到諾貝爾物理獎的研究基礎,這項重要並突破性的研究徹底改變了人類對自然界的瞭解,證實質子或中子內部仍有更微小的結構,即「夸克」所組成。夸克是一些完全沒有大小的「點狀電荷」所組成,是目前已知物質界最基本的粒子。
 
傅利曼教授於1983至1988年間擔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的系主任,也曾擔任美國所主導的大型超導對撞機計畫主持人,退休後仍常在世界各地或不同的場合接受訪問或演講,介紹基礎物理給一般社會大眾或對科學有興趣的學生,最特別的是,他對人文與藝術的廣泛興趣及特別的求學歷程,也對不同領域的學生多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