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媒體報導

人為什麼怕被笑?清大解開大腦之謎
新聞來源:中央通訊社   發佈時間:2016-10-24

人為什麼怕被笑?清大解開大腦之謎
 
2016-10-21 中央社 記者/魯鋼駿/新竹市報導
 
你是被朋友公認的「句點王」、而且還擔心被別人笑?國立清華大學深入研究大腦發現,這樣的人較無法產生愉悅感受,也就是俗稱「想太多」或「解嗨(high)」。
 
清大學習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詹雨臻深入研究大腦,發現「怕被笑」的人,其大腦掌管與「認知控制」有關的背側腦區比一般人活化,掌管「情緒」的腹側腦區則較不活化,因此他們閱讀笑話時,大腦傾向認知控制、壓抑情緒,無法產生愉悅的感受。
 
詹雨臻坦言,她自己從小也是缺乏幽默感、聽不懂笑話、很嚴肅的人,5年前開始投入此一領域研究,想了解「笑點」在大腦內到底如何運作,也進一步了解自己。
 
詹雨臻表示,正常人聽到笑話會有開心的情緒反應,但怕被笑者無法融入情緒,他們無法欣賞幽默,在大家都很「嗨」的時候,卻容易自己潑自己冷水,瞬間瓦解歡樂氣氛。
 
詹雨臻說,實驗結果顯示,當他們閱讀嘲諷性質的笑話時,大腦的背側皮質紋狀體系統比一般人更活化,代表大腦進行較多的認知控制,忙著分析別人是否在嘲笑自己;另外,他們的腹側中腦皮質邊緣系統較一般人不活化,表示他們較無法透過閱讀笑話引發愉悅好笑的情緒反應。
 
詹雨臻說,所幸大部分這類被認為缺乏幽默的人,都有機會透過後天的訓練來補救,把笑話從「認知」到產生愉悅「情緒」的這段連結補起來,重拾歡笑。
 
她說,若學校教育能針對「怕被笑」特質的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學習用比較彈性、正面的方式解讀及感受幽默,並鼓勵多數人都學習不帶嘲諷的幽默,就有機會讓他們重新擁抱講笑話的快樂。
 
清大表示,這項研究是全球首篇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技術來分析「怕被笑者」的大腦機制,以認知神經科學的觀點,研究其心智與大腦歷程,研究成果10月初登上國際科學周刊「Nature」(自然)的子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中。10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