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校務諮詢委員會肯定本校跨域創新發展策略【2024.12.16秘書處】

本校12月6日召開校務發展諮詢委員會,改以各學院自主組建跨域團隊的創新模式,展現清華在教學研究與人才培育的合作成果。這種由學院發起、強調實踐的模式,不僅突顯教研能量的有機整合,更彰顯本校多元創新的學術特色,獲得委員一致肯定。

本次會議共有9位委員出席,包括中研院吳玉山院士(依姓氏筆畫排序)、天下雜誌吳迎春董事長、中研院周美吟副院長、清華前校長劉兆玄教授、橡子園顧問公司陳五福董事長、和碩聯合科技童子賢董事長、新加坡國立大學陳祖翰副校長(視訊)、中研院梁賡義院士、閎康科技謝詠芬董事長。

跨領域創新 展現清華特色

醫療科技方面,在本校原子爐完成硼中子捕獲治療(BNCT)的病患已逾5百例,更與馬偕醫院合作,將開創全球首例以BNCT技術治療肝癌的里程碑。童子賢委員建議,清華應掌握關鍵智慧財產權與技術,透過適當方式主導相關發展,確保研究成果的最大效益。

生醫學院與教育學院共同推動臨床心理專業人才培育計畫,對應國內每年約4千名臨床心理師的人才需求。吳迎春委員建議擴大研究範疇至高齡族群心理諮商,強化對台灣高齡化社會的服務。

在科技政經領域,台北政經學院與科管院的跨域合作獲得委員肯定。周美吟委員認為,這對提升台灣在全球地緣政治中的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建議加入人文領域視角,使相關論述更具親近性與影響力。

把握AI機遇 引領數位轉型

在培養學生AI素養方面,教育學院與人社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職架構進行規劃,設計AI人本思維與倫理、AI基礎應用兩門必修課程,並提供AI教學設計、AI協作等多元選修課程。課程架構強調倫理議題、安全使用原則,並鼓勵跨領域應用。

吳玉山委員建議AI課程應擴及全校師生,尤其理工科學生更需加強AI倫理教育的培養。陳祖翰委員從國際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出發,建議推動「數位韌性」教育,協助師生在AI時代中保持判斷力,提升對資訊的辨識能力。

梁賡義院士提醒,在推動AI應用時,不應忽視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並應強化學生對社會的關懷意識。陳五福委員則強調,在AI工具快速演進的大環境下,大學應扮演值得信賴的資訊來源,協助學生選擇適當的AI工具。

深化半導體研究 開創產學合作

本校半導體學院整合18個教學單位及中心,來推動半導體人才培育,首屆畢業生進入業界。周美吟委員觀察到清華在下世代半導體材料研究已建立深厚實力與跨領域特色,她建議透過由上而下的政策引導與由下而上的自發整合雙管齊下,建立更多激勵機制,促進實質研究合作。

針對半導體學院的發展,劉兆玄委員特別肯定林本堅院長在教學、研究與產業合作的卓越貢獻,認為這將為清華帶來重要的發展契機。謝詠芬委員則建議加強與設備廠商合作,建立示範工具培訓中心,強化實務教學資源。

推動永續發展 培育全方位人才

永續發展方面,今年本校成立了永續學院,匯集永續科技、氣候政策與碳管理等領域資源,並深化與政府及企業的合作網絡。吳玉山委員肯定本校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長足進展,認為清華已從理工為主的學府逐步發展為全方位的綜合型大學,更有助於因應公共衛生、環境永續、地緣政治變遷等重大挑戰。

梁賡義委員則提出「因地制宜」及「接地氣」的七字箴言,強調在培育具永續世界觀公民的過程中,應妥善規劃,充分考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異質性,提升學生視野及人文素養。

開創跨域典範 激勵創新思維

謝詠芬委員建議設立「跨域典範講座」,透過傑出校友經驗分享,深化跨領域實踐。她認為,這類成功案例的分享,不僅能強化學生對跨域學習的認知,更能激發他們在各領域開創新局的企圖心。

諮詢委員認同並支持清華在校本部及台北、桃園、高雄、中華及南大校區發展各有特色且互補的獨特定位,認為這將有助清華提升為國際級的綜合性研究大學。

高為元校長對委員們的寶貴建議表達誠摯感謝。他表示,清華將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持續推動跨領域多元發展,協助每位師生創造獨特價值。他強調,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清華將持續努力在基礎研究與應用發展間取得平衡,同時重視與產官學界的緊密連結,培育具備全球視野的人才。

<<校務諮詢委員會肯定本校跨域創新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