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百學者齊聚清華 探討一百年前的文字超能力【2017.01.24秘書處】

本校中文系與臺聯大文化研究中心、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於去年12月22日聯合舉辦「情生驛動:從情的東亞現代性到文本跨語境行旅」國際研討會,以「移動」與「情感」兩大主軸,共同探討一百多年前,人們在文學與報章傳媒上所展現的想像力。

距今一百多年前,當西方工業革命後的輝煌成果,伴隨著船堅炮利與翻譯文學敲開東方這個古老帝國大門的同時,也開啟了晚清知識分子對於世界的無窮想像。

在清華大學顏健富老師、中央大學呂文翠老師、英國愛丁堡大學黃雪蕾老師3人的籌備下,廣邀國際各知名學者,如身兼文化評論員、作家身分的中研院院士李歐梵、以及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等人齊聚一堂,以筆為刀,重新刻繪出晚清的時代面貌。

移動,從文字圖像來想像非洲與南洋

此次研討會著重討論「移動」與「情感」兩大主題。「移動」主題探討科技與網路發達,縮短了世界的距離,但一百年多年的人,對於「異國」的資訊取得自然不如今人容易,只有少數的人有機會踏足遠方,同時,這個時期傳媒,對於他國的文化的解讀與表現,也會展現出因為文化碰撞,而產生優越與自卑之感。

顏建富老師在「移動」這個主題中,聚焦在想像力之上,以〈晚清作者群對於「非洲探險記」的重構:以《三洲遊記》為例〉作為主題,論述一生從未踏足過非洲的作者群,如何靠著「翻譯作品」來神遊非洲,甚至虛構與西方人共遊的經驗,藉此滿足未能出國遊歷的缺憾。

鄭文惠老師在〈視覺奇觀與權力地理──《點石齋畫報》的南洋敘事〉一文中,便藉著《點石齋畫報》中所描繪圖像,對晚清時期南洋、西洋以及中國本身做出深入的探討,並從傳媒的圖像表現之中,來理解隱藏於新聞媒介背後的文化優越與自卑。

張惠思老師則以〈詩社、革命與羈旅:清末民初南社文人的南經歷〉為題,透過文人群體在南洋活動時所留下的文學作品與活動,勾勒出因為政治因素而離走家國的文人,如何在海外延續自己對國家的熱愛。

在「移動」的主題裡,各界學者憑藉自己的專業與多年在文獻中的觀察與耕耘,與來賓交流,一起建構出帝國的晚期,人們是如何看待異域、如何想像飛行。

情感,盪動時代下的人際與情感

會議的第二大主軸為「情感」,聚焦在清末時期盪動的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與作家在創作中如何表達自己對於時代的感受。

黃雪蕾老師別出心裁,探討「氣味」,以〈康德、臭魚與噁心感:氣味的政治社會學〉一文,描述清末民初,西方人第一次踏上中國這塊土地,對於氣味的感受,並從中探討文化的差異性,與氣味在租界環境產生的政治影響。

黃美娥老師則以〈刀與劍的世界:日治時代臺灣漢文小說俠/武士/騎士敘事的文化交錯、國族想像與身體政治〉來描述臺灣漢文小說在「武」、「力」的敘事表現,如何反映被殖民者的文化想像與國家認同。

會議中,來賓與評論人也對與會學者所提出的議題,進行討論與意見交流,探討在同一個時代之下,不同作品中的人們,如何使用不一樣的方式,寫下對於時代與環境的感受。

為期兩日的研討會,首日於本校舉辦,次日則於中央大學舉行。第二天的會議中也邀請到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來演講。超過150位各方學人與來賓在這兩天的會議中相互交流,收穫滿載。

就如同李歐梵院士在演講中提到,19世紀西方的文化以排山倒海之勢開拓了中國傳統文人的眼界,也造就晚清文學的多元與豐富,而這豐富的議題無法以一己之力研究透澈,有賴各方學人共同努力,方能建構出一百多年前人們的想像,以及他們如何馳騁於文字海上的文化軌跡。

<<百學者齊聚清華 探討一百年前的文字超能力>> 檔案下載:PDF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