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前校長、現任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劉兆玄董事長3月18日下午在圖書館清沙龍舉行的《從台灣來》新書分享會中,將全書21餘萬字、12冊珍貴手稿全部捐贈給本校典藏,由前校長陳力俊院士代表賀陳弘校長接受。
當天也擔任與談人的陳力俊院士與圖書館館長林福仁教授相繼表示,書中描述的部分場景及熔鹽反應爐技術,與新竹地景、清華校園及能源科技關係密切,這份手稿納入校方典藏,不但珍貴更增添校史佳話。
劉兆玄教授以筆名「上官鼎」撰寫的新書《從台灣來》除了涉及科技、能源議題外,大國的角力、牽涉土耳其、伊拉克、敘利亞等國與庫德族建國行動之間的鬥爭、利用與出賣,其中談及具有戰略價值「熔鹽反應爐」計畫,與清華大學發展核子反應爐有相關,因此圖書館在新書分享會之前透過各種管道積極爭取劉教授捐贈手稿以納入典藏。劉兆玄教授在分享會一開始就公開表示願意捐贈,讓校方、圖書館喜出望外。
劉教授在分享會中指出,故事的發想來自於之前身邊的隨扈,外貌斯文但槍法有如狙擊手般又快又準,故設定男女主角為受過狙擊手訓練的2名刑事警員,並將女主角的生長背景設定為新竹樹林頭空軍眷村,書中劇情描繪的場景都來自於他所熟悉的周遭環境。至於書名《從台灣來》也頗具深意,將眼光跟立足點放在國外,期許台灣走出去,與國際脈動相結合,也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被看見。
清華師生與書迷踴躍提問,會場氣氛相當熱烈。讀者們對於劉教授在3年出了3本不同風格的小說,時間背景從600年前明朝「靖難之役」的《王道劍》,接續為70年前抗戰時期的《雁城諜影》,而《從台灣來》這本書則以二、三年前的冬季奧運為背景,是否下一本書的背景會設定於未來?劉教授回答說,目前暫時沒有下一本書的主題,若以未來為背景也不會是一般的科幻小說,而會以可以想像但尚未達成、能影響人類的關鍵為主題。
劉兆玄教授表示,目前他已著手將《從台灣來》改寫為劇本,因為當初寫《從台灣來》時即希望能拍成電影,因此運用了一些電影創作的蒙太奇手法,跳躍式的連接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情節,希望讓劇情更具吸引力。
有IC晶片設計領域奧運會之稱的2018年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ISSCC)明年2月將於美國舊金山舉行,本校... (繼續閱讀)
本校化學系教授凌永健團隊採用濕式冶煉法,淨化半導體製程中產生的廢切削油,去除其中對環境有害的... (繼續閱讀)
本校數學系84級校友胡國琳勇闖全球金融交易中心—美國華爾街,成立RiskVal Financial Solutio... (繼續閱讀)
因推動創新教學及翻轉教育而享譽全球的哈佛講座教授馬佐(Eric Mazur)12月6日應本校教學發展中心的... (繼續閱讀)
本校南校門台積館前草原這兩天出現了一片巨大的紫荊葉,這是知名西班牙地景藝術家黃猴諾維亞(Juanj... (繼續閱讀)
6位清華大學學生12月2日自力主辦社會企業創業競賽-霍特獎 (Hult Prize),在校內吹起社會創業風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