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物理系郭瑞年教授、潘犀靈教授獲頒二OO九年美國物理學會新會士殊榮【2010.04.06秘書處】

本校物理系郭瑞年教授(借調台灣大學凝態科學中心主任)及潘犀靈教授(依筆劃順序),於美國時間2010年3月16日,獲頒「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同時間獲頒此殊榮的台灣學者共有三人,為歷年來自台灣學者獲此殊榮人數最多的一次。

郭瑞年教授1981年於美國史丹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在貝爾實驗室從事基礎研究逾22年,2003年回台後任教於本校物理系。郭教授研究成就從早年發明了金屬原子分子磊晶術,1987至1992年間發明了氧化物原子分子磊晶術而成功製造出單晶高溫超導薄膜,1993-2003年間首先發明兩種嶄新透明導電氧化物材料,已廣泛應用在顯示器及光電元件,及至1994-2003年間她與其先生洪銘輝教授(現任教本校材料系講座教授)共同發明了多項新穎高介電值氧化物薄膜材料作為III-V化合物半導體閘極氧化層,在未來以鍺與三五半導體為基礎之關鍵奈米電子科技界產生重大突破與貢獻。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肯定郭教授先進製程技術製作新穎電子材料,及探討其嶄新物理性質,尤其是磁性超結晶格的傑出研究成果,頒予她「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的殊榮。

郭教授除在學術研究表現傑出外,另獲有許多榮譽,包括台積電傑出講座、傑出人才講座、清大自然科學講座、清大特聘講座、中華民國物理學會會士及新近獲選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等榮譽獎項。而在凝態科學領域裡,她的H index 達48之高,SCI論文被引用次數超7800次,過去兩年並擔任台灣物理學會理事長,積極投入培育科學人才。

潘犀靈教授的研究領域是雷射科學,包括超快光學與光電子學、兆赫(Terahertz, 1 THz =1012 Hz)光學與光子學及液晶光學與光子學等次領域,他是國際上最早研究飛秒鎖模雷射脈衝形成動力學的學者之一,在超快雷射脈衝的領域上有許多貢獻。最近,潘教授及其合作者正在朝實現亞週期(sub-single-cycle)的阿秒(attosecond, 1 as = 10-18秒)的超快光脈衝而努力。潘教授與其團隊研究如砷離子佈植砷化鎵等超快材料的光電物理,並以此等材料發展超快光導開關及兆赫波偵測器,其特性均有世界記錄的表現,且已展示其實用性。邇近,他及其合作者更成功的展示了結合光纖網路的亞兆赫波(X-band)通訊系統,傳輸速率達2.4 Gbs/sec,是兆赫無線通訊的重要里程碑。潘教授也與其夫人趙如蘋教授(任教於交大電子物理系)開創了液晶兆赫光學的新領域,所研發的液晶式兆赫波相移器是目前唯一可於室溫工作而在1 THz相移達360°的器件,可應用於次毫米波相位陣列雷達、天文觀測等重要課題。美國物理學會肯定潘教授在離子佈植半導體與液晶超快及兆赫波元件之物理與工藝,各種先進雷射及其應用的卓越貢獻,頒予他「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殊榮。

潘教授學成回國任教已近三十年,曾獲頒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多次、傑出特約研究員獎、教育部學術獎,及潘文淵研究傑出獎;也是中華民國物理學會、華人光電學會、美國光學學會,及國際光學工程學會等學會會士。2009年,國科會舉辦「科學50」– 國科會50科學成就活動,潘教授所領導學術追求卓越團隊及研究成果亦在入選之列。

美國物理學會創辦於1899年,在全球擁有超過46,000位會員,是國際最大也是最負盛名的物理學家組織之一。該會每年由全體會員中根據研究成果之獨創性及對物理研究的突出貢獻,經過極為嚴謹的審核過程,遴選出總會員人數0.5%以下的學者專家,授予會士榮銜,因此物理學家們多認為能榮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是學術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之ㄧ。截至目前為止,經由台灣地區經提名而當選的美國物理學會會士僅約為十名左右。

<<物理系郭瑞年教授、潘犀靈教授獲頒二OO九年美國物理學會新會士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