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清華發現穿越時空的「錄音筆」 重現4百年前閩南移民說的話【2017.05.10秘書處】

由本校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西班牙龐培法布拉 (Pompeu Fabra) 大學及塞維亞 (Sevilla) 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尋獲一份距今約4百年、厚達千頁、2萬1千多字詞的《漳州話語彙》 (Vocabulario de la Lengua Chio Chiu)手稿,堪稱本世紀以來發掘明代閩南話史料最重大的成果。這份手稿彷彿是「錄音筆」,透過其中記錄的拼音符號,我們得以「聽到」17世紀在馬尼拉及北臺灣閩南人說的話。

這支研究團隊在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獎助下,近年來前往西班牙與菲律賓等地檔案館,找尋古閩南話的詞典或古籍,終在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尋獲《漳州話語彙》,同時在本校語言所連金發教授、歷史所李毓中副教授、中研院台史所陳宗仁副研究員及西班牙塞維亞大學歐荷西(José Luis Caño Ortigosa)助理教授等的努力下,解讀4百年前海外閩南人使用的航海、貿易等詞彙,一窺當時閩南人的日常生活。

李毓中老師表示,1571年西班牙人帶著美洲的白銀到菲律賓,吸引數以萬計的閩南人前往菲律賓的馬尼拉謀生。西班牙人透過閩南人的貿易網絡與資訊,得知被閩南人稱為「北港(Pag Cang)」的臺灣,以及島上「雞籠(Quey Lang)」、「淡水(Tam Chuy)」的相關資訊,甚至還在1597年畫下世界上第一張艾爾摩沙(Hermosa,即臺灣)島的完整地圖,在這張圖上便註記著雞籠與淡水港。

西班牙人為了向閩南人傳教與貿易,便請居住在馬尼拉的閩南人協助編譯閩南話書籍,最重大的成果就是《漳州話語彙》。書中的「雞籠、淡水」詞條,以西班牙文解釋說明:「在艾爾摩沙島上,西班牙人所在的土地(Tierra de Isla Hermosa ado estan los españoles)。」

李毓中老師指出,此記錄可證明這份手稿製作於西班牙人殖民北臺灣時期,即1626年至1642年之間,比起1711年開始編輯的康熙字典早了近百年,同時也是目前尋獲16、17世紀閩南話詞彙文獻中,詞數最多且內容最豐富的;甚至有三分之一的詞彙,除了註記漳州話拼音,也註記了當時官話的拼音。

透過《漳州話語彙》,今日的我們得以獲知17世紀初漳州移民的日常詞彙,以及這些詞彙背後的生活點滴、地理知識,增進我們對臺灣早期閩南移民的認識。例如臺灣目前仍使用的「洗門風 (Sey Muy Hong)」,西班牙語為「restituir la honra(意為回覆名譽)」;臺灣常見的毒蛇青竹絲,手稿中稱為「竹系蛇」,西班牙語為「Vibora (意為毒蛇)」;螢火蟲則稱為「火金星 (Hue Quion Che)」。

先前曾經公開發表的漳州話語言史料,最著名的莫過於已故大漢學家龍彼得(Piet van der Loon)尋獲的《漳州話語法》(Arte de la Lengua Chio Chiu),共約六十頁,介紹近兩千個字詞。而此次找到的《漳州話語彙》,蒐羅的字詞數則近乎是前者的十倍之多,更完整地建構出早期臺灣閩南移民語音的資料庫。

李老師表示,《漳州話語彙》的發現,將為臺灣學術界帶來新的研究動能,對歷史學而言,可從西班牙人的角度瞭解閩南人在臺灣及東南亞活動的足跡與面貌;對語言學而言,則有助於重現4百年前閩南話的語音,瞭解現今臺灣與東南亞閩南話的流變。同時,也為政府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增加了學術與文化交流的另一新契機。

<<清華發現穿越時空的「錄音筆」 重現4百年前閩南移民說的話>> 檔案下載:PDF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