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清華攜手華邦 推出跨領域人工智慧課程【2017.12.04秘書處】

要開發出擬真的機器人,不只要學「機器」,更要懂「人」。本校推出橫跨8個學院,包括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哲學、系統神經學課程的「清華符號系統培訓方案」,將為華邦電子培訓能開發出新一代人工智慧的中生代工程師,未來除了製造、家事,還可望發揮陪伴與療癒功能。

賀陳弘校長與華邦電董事長焦佑鈞今天在清華創新育成大樓簽約,將推動「華邦—清華符號系統培訓方案(WTSSP)」。

賀陳弘校長說,華邦是業界知名的學習型組織,透過華邦的發想動念,清華這次也開出有史來最獨特的產學合作課程,師資陣容如同知識的饗宴,從不同視野與高度跨領域來看AI人工智慧,比起史丹佛大學知名的符號系統課程(symbolic systems program)毫不遜色;如語言、神經學等課程「無用之用方為大用」,這是清華AI課程的重大突破。

焦佑鈞指出,有人預估,30年後台灣約有90%以上的工作將被AI取代,對企業來說,就是要想辦法成為存活下來的10%。他期待這套課程能讓華邦的員工學習新知,「讓員工未來能走在機器人的前面,領導機器人為我們工作。」

焦佑鈞並以電影「異星入境」為例指出,電影中派出與外星人溝通的是物理學家及語言學家,這都不是目前工程師能做到的;同樣的,要懂語言、文字及繪畫才能與機器人溝通,未來的主管要管的不是人,而是機器人,互動必然需要通才學習。

規畫這套為期6個月課程的本校通識中心林文源主任表示,清華共有10個學院,而這套跨領域的人工智慧課程就涵括了資電、人社、教育、生科、工學、理學、科管、清華學院等8個學院、14個系所的課程,約一半課程為與AI直接相關的資電、數學、大數據等課程,另一半則要教人類的思考、溝通等讓機器更「深入人心」的內容。課程以小班教學,還有兩階段的分組實作。

如專長為心理學的清華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詹雨臻副教授,就要教「幽默的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課程,從核磁共振及腦波來觀察人類會覺得好笑的腦神經機制,來進一步探索機器人能否聽得懂笑話、並進而擁有幽默感。通識中心與社會學研究所林宗德副教授,則要從科技與社會研究角度來談發展機器人的倫理問題。

在資工、電機領域,師資陣容則包括本校的知名教授蘇豐文、孫民、吳尚鴻、張俊盛、陳煥宗、沈之涯、張正尚、黃稚存、李哲榮等,都是一時之選。共有21位清華教師將教授這門跨領域的AI課程。

即將參與這項培訓的學員、華邦電子人力資源處長戴妍絜說,AI的時代已然來臨,她參與課程的動機就是想理解AI會讓未來的世界變成什麼樣子。這套課程包含很多跨領域的基礎知識,像第一堂課就是哲學,這是以往工科、商科背景同仁從未接觸過的,學員們對課程內容都相當期待。

<<清華攜手華邦 推出跨領域人工智慧課程>> 檔案下載:PDF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