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校務發展諮詢委員會12月6日舉行,諮詢委員建議清華加快國際化腳步,包括增聘外籍教授、增收國際學生、增加英語授課;委員們也肯定本校鼓勵學生跨領域、雙專長的成果,建議除引導學生修習不同學院的課程,各學院及研究中心也應多從跨域融合的角度來推動。
本校校長遴選委員會選出的下任校長高為元也應邀在線上列席,聆聽各單位簡報及委員提出的寶貴建議。
這是賀陳弘校長任內最後一次校務諮詢委員會,多位委員都高度讚揚他8年來對清華的貢獻。校務發展諮詢委員會召集人、本校前校長劉兆玄教授表示,賀陳弘校長大刀闊斧、執行力強,播下的許多種子已開花結果,尤其是第二個任期內的傑出表現,令他十分欽佩。
閻雲、童子賢及吳玉山委員也肯定賀陳弘校長兩任共8年任期為清華做出許多重要改變,新添了藝術、教育及政經學院,朝人文社會領域發展,並持續強化清華固有的理工強項,發展醫學院設立半導體學院,「在新與舊之間取得平衡,做得非常好!」
提升國際化並成為辦學優勢
多位諮詢委員期許清華加快國際化腳步。政大前校長周行一委員表示,清華外籍教師人數需要再提升,假如來自外部的思維不夠,就會愈來愈依賴本校的畢業生或是赴海外求學的校友,但這兩者都在減少當中。他建議應要求各學院招聘人才時一定要向海外招募,同時募款來提升薪資條件。
中研院副院長周美吟委員指出,少子化之後要去哪裡找學生,是全台灣學校都要面對的問題,清華成立國際學士班是很好的開始,之後要持續擴展,並且鼓勵本國生與國際生多互動,創造新鮮的校園氛圍,成為招生優勢。「國際化不只是校園內有外國人或用英語授課,還要引進國際級大學的觀念!」她說。
師資招募、培育需長遠規劃
本校104年成立「清華學院」,整合跨領域通識課程;105年合併新竹教大後加入了竹師教育學院、藝術學院。接著109年成立台北政經學院,大幅拓展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清華全科大學的規模已然成形,但要注意不同學院師生比差異大的問題。」中研院院士吳玉山委員指出。吳玉山委員進一步點出,有些系所的教授人數占75%,助理教授只占4%,也顯示新陳代謝不足,不利長遠發展,「人才的培育與招募需要有更長遠、明確的規劃。」他說。
陳祖翰委員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校長,也曾任美國康乃爾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學院院長。他說,這兩所大學的系主任及院長最大的心力都花在招聘人才,建議清華也應在這方面下更大功夫,「禮聘優秀人才需要personal touch,不是登廣告就能找來的。」
融合AI、醫學 跨領域發展強項
談到清華未來的發展,劉兆玄委員表示,在人員不足、資源有限的條件下,要有規畫性地找出重點。如當年國內的第一輛電動車就是在清華跑起來,本校也有不錯的電池研究團隊,如果當時就持續以此為重點發展,如今必有所成。
被稱為「矽谷創業之神」的橡子園顧問公司陳五福董事長,曾在15年內創立13家高科技公司,也應邀擔任本校校務諮詢委員。他建議清華應以研發能量創造價值來支撐學校,先找到強項,再研究如何做出不同的東西,「先做強,再做大!」
陳祖翰委員表示,面對下一世代挑戰,需要不同領域的人才跨域共同解決。他建議,醫學、教育、藝術等各院系的師生都要認知AI人工智慧即將產生的衝擊,也要學會利用AI來加強不同領域的發展,「如果不能抓AI浪潮,就會被淹沒。」
台北醫學大學前校長閻雲委員建議清華應運用生命科學院轉型為生醫學院的契機,以醫學系及醫院為軸心,進一步融合帶動新的成長契機。十年後清華培育出的醫生將不只是普通的醫生,而是具備核子醫學、影像醫學、資訊工程強項、不一樣的醫生。
多位委員肯定本校2016年與新竹教育大學合校策略正確。周行一委員認為,本校目前規模仍太小,如果有機會,應再尋求擴大機會。
學習適度留白 重視團隊合作
在人才的培育方面,周行一與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委員不約而同地提到「不要讓學生修太多課」。周委員說,學生修太多的課,難以全面顧及,反而沒有一堂課修得好。童委員則表示,不要讓學生的生活塞滿專業課程,要有發呆、留白、咀嚼、消化的空間。他舉例,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就曾說,他的學習歷程中,最懷念的是在哈佛大學接受人文陶冶的一年,那是一場可以帶走的盛宴。
陳五福委員則建議要加強訓練學生的表達及溝通能力,「在國外,你簡報做不好,人家就不相信你能做得出來。」他並點出要讓學生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台灣過去的教育注重個人的成就,但一個人無法成就大事,團隊合作是必要學習的技能。」
重視師生 人才加值 跨域合作
最後,賀陳弘校長感謝各位望重士林的委員們對清華的愛護及寶貴建言。賀陳弘校長說,他有三項核心理念,一是人能弘道,人決定了一切,老師及同學就是清華最重要的基礎。在薪資及年金條件難以提升的情況下,清華將盡力結合外界的資源來引進人才。
他的第二項理念是畢業生人才加值,要提升學生除了在科學園區領高薪之外更多的機會。水陸交會處往往產生稀有物種,跨領域學習讓學生價值倍增;清華將創造更多跨域的交錯連結,培育更多元的人才。
第三項理念則是跨領域合作。賀陳弘校長說,清華學風開放自由,更難能可貴的是學院之間經常跨領域合作,產出創新的研究成果,跨領域已經成為清華的DNA,科技+X蓬勃發展。教育、藝術、政經、醫學等發展,也都得到了外部資源的支持,例如獲捐助20億的醫學教育基金等。清華將更認真辦學,不負委員的期許。
本校半導體研究學院12月27日舉行揭牌典禮。由蔡英文總統、教育部潘文忠部長、新竹市林智堅市長及力... (繼續閱讀)
本校於12月20日頒授文學大師白先勇先生「清華大學榮譽講座」,表彰他對經典文學與崑曲藝術推廣的卓... (繼續閱讀)
因應全球2050年淨零碳排趨勢及國際綠化產業供應鏈挑戰,本校12月16日邀集經濟部、環保署、工研院及... (繼續閱讀)
12月8日是孫立人將軍121歲冥誕,本校緬懷這位傑出校友精神,恭塑孫立人銅像並安置於清華名人堂。賀... (繼續閱讀)
受疫情影響,結合遠距教學與實體課程的混合式教學 (Hybrid Teaching) 成為教育新常態,傳統教室也... (繼續閱讀)
針對人體生理及環境的自動感測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但電力供給始終是個大問題。本校生物醫學工程研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