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與對門的新竹馬偕醫院今天宣布攜手合作,即將展開全球首例人體試驗,以硼中子捕獲治療(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BNCT)技術來醫治肝癌病患,為彌漫性肝腫瘤及多發性肝癌復發病患帶來一線曙光。
本校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許榮鈞主任指出,硼中子捕獲是一種標靶放射治療,先注射含硼藥物作為標靶,待藥物累積在腫瘤組織後,再以中子束照射,硼的原子核即被誘發分裂,產生具高殺傷力的α粒子跟鋰核,自爆並消滅癌細胞,周圍的正常細胞則不會受到損傷。
本校的研究用原子反應爐轉為醫療用途後,已完成5百多例的腦瘤及頭頸癌患者治療,包括來自美國、俄羅斯、澳洲、西班牙、義大利、瑞士、日本、巴西、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南韓的海外病患,其中有許多罹患的是被認為不治之症的惡性腦瘤。
被譽為「BNCT之母」的本校原科中心周鳳英教授團隊如今進一步研發出能為肝腫瘤高度吸收的含硼藥物,即將與新竹馬偕醫院陳重助副院長、放射腫瘤科陳文科醫師等合作,將這項跨時代的精準治療方式首度應用在素有「國病」之稱的肝癌患者身上。
本校今天與新竹馬偕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高為元校長表示,將硼中子捕獲治療應用在肝癌上,是突破性的一步,「這將為已喪失希望的肝癌病人在黑暗中帶來一線曙光。」他非常感謝新竹馬偕醫院及病患對這項新技術的信心。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翁順隆院長表示,肝癌容易復發的原因是肝機能已經不好,即便切掉了腫瘤,慢性B、C型肝炎及酒精性肝炎等危險因子仍無法去除,因此再發生肝癌的機率也很高。目前肝癌的治療主要透過開刀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療法,但治療效果依然有技術上的限制,期盼希望透過此次合作,將醫學臨床經驗與清大的硼中子捕獲技術相結合,利用硼酸的腫瘤標定結合中子放射治療,為肝癌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癒希望。
周鳳英教授表示,將BNCT應用在治療肝癌上,最困難的是要研發出能被肝癌細胞搶著吸收、但正常細胞卻很少吸收的含硼藥物。她的團隊所研發的含硼藥物硼思帝(Boroncide)已通過小型及大型動物實驗,以學術臨床試驗方式向衛福部申請應用在復發的肝癌病患身上,最快3個月內就能獲得許可。
肝癌名列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周鳳英教授表示,肝臟因神經較少,被稱為「沉默的器官」,肝癌患者被診斷出來時往往已是末期。尤其是彌漫性的肝癌,手術時一打開來,癌細胞就跟滿天星一樣布滿肝臟,難以手術切除。硼中子捕獲採取的是標靶式治療,利用藥物來追蹤癌細胞,可精準消滅腫瘤,而不傷害周圍健康細胞,就很適合對付多發性或彌漫性的肝腫瘤及增生血管組織。
馬偕陳文科醫師表示,對於肝癌病患,傳統的治療方式如開刀、栓塞治療效果都不是很好,很容易復發或轉移;尤其是彌漫性肝癌,連放射性治療都難以根除。如今針對肝癌治療的硼藥正式問世,可以採取硼中子捕獲治療,就能提供病患更好的選擇。
陳文科醫師也透露,他治療的肝癌病患中有一位中年女性,正面臨癌細胞復發,肝癌指數高達7000的危急情況,現行療法都已束手無策。她在聽說BNCT後重燃希望,非常期待能接受這項新療法。
周鳳英教授說,清華與新竹馬偕可以說是「門當戶對」,不僅有一致的救治病苦理念,能在治療技術的研究上相互合作,也是隔著一條馬路的對門鄰居,能幫助病患在來往治療時減少舟車勞頓之苦。
人體細胞的運作方式就像一座城市,必須透過精密的運輸系統,將各種物質送到正確的位置。但由於運輸... (繼續閱讀)
本校邀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能源部前部長朱棣文(Steven Chu)院士以「實現淨零排放之機遇與... (繼續閱讀)
本校12月6日召開校務發展諮詢委員會,改以各學院自主組建跨域團隊的創新模式,展現清華在教學研究... (繼續閱讀)
本校校務會議今天全票通過整併中華大學意向案,將與中華大學接續討論整併具體規畫,預計於明年向教... (繼續閱讀)
本校生技所林愷悌副教授、生資所鄭惠春副教授聯手破解困擾科學界近百年的謎團,解密癌細胞為何能快... (繼續閱讀)
本校藝術學院大樓今天上樑,原本在南大校區的藝術學院學生預計後年即可搬到校本部上課。高為元校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