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物理系張敬民教授獲「2011年湯森路透科學卓越研究獎」【2011.11.28秘書處】

「2011年湯森路透科學卓越研究獎」日前公開表揚11位科學家在7項新興研究領域的貢獻,本校物理系張敬民教授長期在非粒子物理現象學相關研究有卓越成果,獲得肯定獲頒此殊榮。

1992年張敬民教授取得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博士學位後,先後於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及加州大學大衛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研究領域為對撞機物理現象學 (collider phenomenology) 及標準模型以外的物理探討。2000年返國後,短暫服務於國家理論中心 (NCTS) ,2003年8月至本校物理系任教授。返台後在頂尖物理期刊發表了超過80篇期刊論文,包括5篇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本次獲獎論文主題為非粒子,2007年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及物理評論。粒子物理世界中可能存在一個尺度不變的新區,存在很高的能量尺度中,一般情況下無法測到,但是它的存在可能對現有或將來高能實驗有著很有趣的影響。最初哈佛大學Georgi教授,認為一個尺度不變而含一個不簡單的紅外線定點的新區(稱為非粒子),可能在高能量時可以來描述粒子世界。在日內瓦和法國交界的CERN實驗室,大強子加速器(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已開跑,是一個模擬在宇宙起源的一剎那間,可以說是開始的億分之一秒,從而捕捉在當中演變的物理,非粒子可能是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物理,它可以在大強子加速器中測試。

張教授表示,獲得2011湯森路透科學卓越研究獎的肯定他非常的驚喜。首先,他感謝來自清大、物理系同事、及學生長期的支持和鼓勵,以及妻子和女兒長期以來的支持。另外,對於伊利諾大學芝加哥校區姜偉宜教授、中央研究院阮自強副研究員二位合作了20年以上的伙伴,彼此間良性互動,他更是感激。最後,張教授也以誠摯的口吻感謝上帝,給了他那麼多寶貴的東西。

<<物理系張敬民教授獲「2011年湯森路透科學卓越研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