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99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本校八位教授獲獎【2011.03.09秘書處】

國科會日前公布99年度傑出研究獎名單,本校動機系白明憲教授、動機系江國寧教授、動機系李國賓教授、物理系果尚志教授、化學系林俊成教授、化工系胡啟章教授、化工系陳信龍教授,及工科系曾繁根教授(依姓氏筆劃排序)等八位教授獲獎,學術表現獲肯定。以下是獲獎教授簡介:

白明憲教授是國內少數專精於聲學領域研究的學者,有鑑於當前的4C (Computer, Communication, Consumer, Car) 產業市場大多以視訊視覺為主流,他認為專門研究聲音方面這項被視為冷門的學問,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並可與其他產業結合,研發符合人類需求的技術與產品。是以,他朝向聲學領域的各種可能性邁進,讓工程領域的知識能夠以藝術以及生活的角度出發。身為清大動機校友的白教授,回到母校任教後,成立『行動通訊電聲實驗室』。白教授未來的研究方向,將繼續專注於四大研究領域:1.通訊聲學(Telecom Acoustics):行動通訊與手機已經是今日人類生活必需品了,舉凡通訊語音各種處理,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術。2.聲學陣列訊號處理(Acoustic Array Signal Processing):麥克風或是揚聲器,陣列的運用與研究可大幅改善解析度與適用性,白教授在1992年提出的BEM音場全像技術(或稱聲學照相機),可說是此領域的先鋒之一。3.音訊訊號處理(Audio Signal Processing):大體來說常用的視聽軟硬體及其應用都是研究範圍。4.電聲換能器(Electroacoustic Tansducers):開發平面喇叭,各種揚聲器設計、微積電陣列麥克風,都是主要目標。

江國寧教授的研究專注於多重尺度、大尺度與非線性計算力學、微電子封裝與電子元件的可靠度評估理論與驗證。其紮實的研究成果與品質深獲學研與業界肯定。江教授在計算力學及微電子封裝研究領域的國、內外影響力深遠,目前發表了300餘篇與微電子封裝/MEMS設計與奈米科技相關的期刊與國際會議論文,並有38項發明專利,其中一項3 堆疊式封裝已為世界各大廠引為2005年後封裝結構的roadmap中。在奈米力學方面其創新的原子-連體力學理論及DNA的動態力學模擬分析亦獲國際肯定。此外,他因在基礎計算力學理論及微電子封裝與電子元件的可靠度評估理論與驗證上傑出表現,兩次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03-2006, 2010-2013),並於2004年獲選為 ASME Fellow。江教授的研究深獲國際肯定,2009年在兩個IEEE國際研討會10年回顧慶上分別獲頒過去10年(2000-2009)於”Advanced Packaging Technologies”及” Simulation and modeling of micro/nanoelectronics and systems”研究上的傑出貢獻獎。他並於2008年獲清大傑出產學合作獎,2009年獲續任為台灣國際微電子暨構裝會理事長,並曾任四個SCI國際期刊的副編輯(associate editor)與現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onents, Packaging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的總編輯(Editor-in-Chief)。

李國賓教授畢業後返國任教,開始時實驗室空無一物,但他從無至有,一點一滴地建立起自己的實驗室,至今已是國內此領域數一數二的研究團隊,研究實力備受肯定。李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在微機電系統(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 MEMS)、微感測器(Micro-sensors)、微流體系統(Microfluidics)、生醫晶片(Biochips)、奈米生物技術(Nano-biotechnology)與醫療器材之研發。李國賓教授在微機電系統領域已有17年之實務經驗,重要成果包括晶片式電泳、微型細胞計數器、整合型生醫晶片、奈米DNA分子操縱平台及微型聚合酶反應系統。 這次能夠得到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李教授表示,首先要感謝國科會近年來對於他研究經費的支持,還要感謝合作夥伴、學生、研究助理共同的努力,所以這個榮譽應該和他們一起來分享。他也特別感謝家人,允許他毫無後顧之憂地把所有的時間專注於研究工作。得到這個獎項,更激勵他在學術研究上繼續努力,也希望研究工作能持續在國際上受到肯定。

果尚志教授1993年獲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物理博士學位後,1994至1997年在日本筑波市原子科技研究機構(日本通產省十年奈米科技研究計畫),及產業技術融合領域研究所任職研究員。1997年起加入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擔任教職及研究工作,現任物理系講座教授及奈微所合聘教授。果教授的研究工作集中於低維次奈米材料(其中包括半導體、金屬、自組裝分子膜及膠體奈米粒子)的基本性質和應用、掃描探針顯微鏡/能譜/奈米加工、三族氮化物半導體電漿輔助式分子束磊晶成長,和利用同步輻射光源進行半導體表面及界面之基礎物性研究。他現有超過140篇的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及超過10項的專利。果尚志教授曾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2000年)、中華民國第三十九屆「十大傑出青年」(2001年)、三次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01年、2004年及2011年)及徐有庠基金會第一屆奈米科技論文獎(2002年)。

林俊成教授近幾年來的研究工作,包含有機合成、化學生物學及奈米生醫,尤其著重於表面化學之開發,並運用於生物分子的固化及功能化微/奈米材料的製作,及其在生醫檢測的運用,此外亦專注於醣類寡醣合成的研究。2000年蛋白質晶片開啟序幕,林教授利用Intein蛋白質表達系統結合一價銅催化azide與alkyne 環化反應,達到位向專一固化蛋白質於玻璃表面上。他進一步利用硼酸與cis-雙醇可快速形成硼酯的特性,將玻璃片表面先修飾為硼酸,再加入抗體,即可製作出具高活性之抗體晶片,此方法亦可運用於醣晶片之製作。此外,他亦運用蛋白質晶片製作方式,將酵素固化於磁性奈米粒子上,對酵素之合成運用及綠色化學有重大貢獻。他與中研院化學所陳玉如教授合作,利用奈米金屬粒子之表面積對體積比值大的特性,以功能化之奈米粒子作為目標蛋白質分離探針並結合質譜分析技術,以達快速檢測目標蛋白質的目地,此方法可發展為有效的臨床檢測工具。林教授的另一研究重點為醣類化學新方法開發,目前實驗室利用所開發的合成方法來合成各類含唾液酸的碳水化合物抗原,期望進一步發展出碳水化合物疫苗。

胡啟章教授個人專長領域為電化學儲能材料開發、電化學奈米技術、電鍍與表面處理、品質工程與應用統計。他主要研究題目為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奈米材料合成與設計,包括:以電化學法(定電位、恆電流與循環伏安法)製備含水奈米結構氧化物與導電性高分子、以水熱法、化學氧化法、微波輔助水熱/溶劑熱法及溶膠凝膠法製備具結晶、高含水量、奈米結構的氧化物電極材料,主要應用於新世代電化學超高電容器。 胡教授在超高電容器的研究成果於獨創性方面獲得極佳的評價,並獲得國際學者的高度肯定,成為該領域之研究先驅,著作廣為全球同行所引用,近五年已有60餘篇論文在國際英文學術期刊發表,並連續獲得國內外多項重要獎項,包括:2006年湯姆森卓越研究獎(Thomson Scientific Citation Laureate Award 2006)、2007年電化學國際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lectrochemistry, ISE) Tajima Prize及2007年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08 年東亞青年科學家(the ASAIHL-Scopus Young Scientist Awards)、2008年第46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2009 年亞太青年科學家(ProSPER. Net-Scopus Young Scientist Award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以及2010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等多項獎項。根據論文被引用數之統計單位(Web of Science & Scopus)所公布的資料,胡教授在2010年12月時h-Index已達30,被引用總數超過2900次,在國內工程科學界是極罕見的特例,第二度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肯定,實至名歸。

陳信龍教授1994年在美國麻州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 1997年至本校化工系任教至今。陳教授的研究專長屬「高分子物理」領域,著重於高分子摻合體、嵌段共聚物、共軛高分子、與DNA錯合物等材料之自我組裝奈米結構的與相轉化機制的探討,建立結構形成的機制與控制自組裝程序的準則,並更進一步深入瞭解共軛高分子的結構與光物理性質的關連性,以及DNA錯合物的結構在基因治療轉染效率所扮演的角色,研究成果對於這些高分子材料在光電、生醫等領域之應用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陳教授實驗室發掘「面心立方堆積圓球」與「四面堆疊圓柱」這兩種新穎的共聚物奈米結構,並率先揭露嵌段共聚物奈米結構所誘導的空間拘限性對高分子結晶動力學產生的鉅大影響。近年來,陳教授運用小角度散射詳細探討共軛高分子在溶液態的分子聚集行為,該成果為共軛高分子結構建立了另一個層面的創見,對於高分子發光二極體製程控制極為重要,受到國際高度肯定。他曾獲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清大新進人員研究獎,及榮獲本校三次『傑出教學獎』等,並主持國科會傑出學者研究計畫。本次是他第三度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05到2008年陳教授擔任國科會高分子學門召集人,在任內對國內高分子領域的研究發展作了前瞻之規劃,對於國內高分子學術研究發展有重要之貢獻。

曾繁根教授鑒於傳統之生醫微流體系統使用大量之微型主動裝置,不但製程良率不高,且系統整合及封裝極為困難,故研究焦點在於使用奈微尺度下重要之流體驅動力:表面張力,來達成流體自然運動及其動態控制之目標,其應用於新型生醫奈微米晶片及微型燃料電池上。生醫奈微米系統領域主要的工作,在於發展超高靈敏度並奈米陣列化的蛋白質分子感測系統,應用於癌症相關標誌蛋白之微量檢測。奈微米流體系統領域,著重於奈微米尺度液珠的產生及被動驅動,以應用於定量精確之快速噴墨印表,DNA微粒定量噴射,液珠衝擊式IC冷卻,藥物釋放,以及免疫反應等。另外,液珠於平面之操控技術上,最近使用奈米分子的成形技術,成功的造成非常低遲滯的奈米表面(遲滯角小於3度,為傳統表面的1/3到1/5)。使用此一表面來驅動微米液珠其最高可達之速度為45cm/s,為目前文獻中被動驅動液珠最高速度。此一成果甫刊登不到一週及被Nature Nanotechnology 期刊highlight ,並且 2009 issue of Virtual Journal of Nanoscale Science & Technology 選為重要液珠技術操控技術之新發展。在高深寬比及具功能性之奈微米高分子結構上,專注之研究集中在SU-8 負型光阻各種可能的使用方式上;使用甘油補償空氣隙方式,解決厚膜光側壁垂直度問題及製造各種角度之斜面結構;使用靜電力塑造流體態之光阻以形成高精度之非球面透鏡等技術;以及在光阻微結構中製造奈米結構或奈米孔隙等。

<<「99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本校八位教授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