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生種的青蛙有36種,其中14種是台灣特有種。為保育面臨生存危機的台灣原生蛙,本校生命科學系李家維教授推動台灣原生蛙的保種計畫,得到清華校友總會蔡進步理事長贊助,本校設立了國內大學第一所蛙房,盼成為保育台灣原生蛙的中繼站,目標是孕育出蝌蚪以回歸自然。第一期蛙房已落成,未來將建第二期蛙房,擴大青蛙保育規模。
-
莫氏樹蛙
莫氏樹蛙(Rhacophorus moltrechti)
為台灣最常見的綠色樹蛙,體長約4-6公分。其主要特徵為橘紅色虹膜、大腿內側為橘紅色及體側有黑色斑點。
莫氏樹蛙分布範圍廣泛,是台灣的綠色樹蛙中唯一的非保育類。
-
褐氏樹蛙
褐氏樹蛙(Buergeria robusta)
屬於中大型樹蛙,體長約5-9公分。其主要特徵為眼睛大而突、虹膜內的T形淺色斑。
褐氏樹蛙分布於全台中低海拔的山區,喜歡棲息在河川溪流周遭。
-
艾氏樹蛙
艾氏樹蛙(Kurixalus eiffingeri)
體色多變,體長約3-5公分。其主要特徵為四肢與腳掌連接處有突起白點。雄蛙有護卵行為,會留在竹筒或樹洞中確保卵的濕潤與安全。而雌蛙會以未受精的卵餵食蝌蚪。
艾氏樹蛙分布於西部中低海拔山區,喜歡棲息於竹筒或樹洞內。
-
布氏樹蛙
布氏樹蛙(Polypedates braueri)
其上唇邊緣為白色故亦被稱為白頷樹蛙,體長約5-7公分。其與外來種斑腿樹蛙外觀極為相似,布氏樹大腿內側花紋蛙為黑色網紋,班腿樹蛙則為黑底白點。
布氏樹蛙分布範圍廣泛,全台低海拔山區都有可能見到其蹤影,叫聲為清脆「噠、噠、噠」聲。
-
小雨蛙
小雨蛙(Microhyla fissipes)
為常見的小型蛙類,體長約2~3公分。其主要特徵為身體呈現三角形,背後有聖誕樹形狀的深 色花紋。
小雨蛙全台皆有分布,有著與體型不符的大嗓門,但因善於隱蔽,很難見其蹤影。
-
黑蒙西氏小雨蛙
黑蒙西氏小雨蛙(Microhyla heymonsi)
為體型嬌小的狹口蛙科成員,體長約2~3公分。2008年前為保育類,現已降級為一般類。特徵上與小雨蛙外型相似,但黑蒙西氏小雨蛙背中線上有一對黑色小括弧。主要分布於台灣中南部等地。
-
拉都希氏赤蛙
拉都希氏赤蛙(Hylarana latouchii)
為台灣最常見的青蛙之一,體長約4~6公分。其只有內鳴囊,叫聲不洪亮,甚是有點像人鬧肚子的聲音,因此也被戲稱為「拉肚子吃西瓜」。
拉都希氏赤蛙分布範圍遍及 全台平地與低海拔地區,適應力強。
-
斯文豪氏赤蛙
斯文豪氏赤蛙Odorrana swinhoana)
為大型蛙類,體長約6~10公分。其主要特徵為背部顏色多變,可能為綠色、褐色或兩色交錯,叫聲像鳥叫,為單聲「啾」。
斯文豪氏赤蛙分布於全台中低海拔山區,在溪流邊較容易找到其蹤影。
-
澤蛙
澤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
又稱為田蛙,體長約4~6公分。主要特徵為上下唇有深色縱紋相連,背上遍佈短棒狀皺褶,不一定有背中線。
澤蛙為平地最常見的青蛙,棲息於農田、池塘等。
-
福建大頭蛙
福建大頭蛙(Limnonectes fujianensis)
體長約5~7公分是少數的雄蛙體型大於雌蛙的例子,且雄蛙有強烈領域性。
福建大頭蛙分布於台灣西部低海拔山區,喜歡棲息於 溪澗或水溝裡,並躲藏於枯枝落葉下,只露出紅紅的瞳孔。
-
鈷藍箭毒蛙
鈷藍箭毒蛙(Dendrobates azureus)
體長約3-4公分。主要特徵為有著耀眼的鮮藍色外觀。日行性,毒性來自於食物,其在人工圈養環境下多餵食果蠅、蟋蟀,因此不會產生毒素。
鈷藍箭毒蛙原產於南美洲蘇利南南端,溫暖多濕的熱帶雨林環境。
-
迷彩箭毒蛙
迷彩箭毒蛙(Dendrobates auratus)
體長約3~5公分。主要特徵為體色多為黑綠相間,但已發展出許多變異,每隻個體都有獨特的圖案。日行性,其毒性來自於食物,由於人工圈養環境下多餵食果蠅、蟋蟀,因此不會產生毒素。
迷彩箭毒蛙原產於中美洲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等地。棲息於林床上,有時亦可在樹上發現其蹤跡。
-
金黃箭毒蛙
金黃箭毒蛙(Phyllobates terribilis)
又名黃金箭毒蛙,體長約4~5公分。其所屬的Phyllobates(葉蛙屬)為箭毒蛙中最毒的一群。日行性,其毒性來自於食物,在人工圈養環境下多餵食果蠅、蟋蟀,因此不會產生毒素。
金黃箭毒蛙原產於哥倫比亞西部,最佳棲息地點是有著高降雨量、海拔在100-200米內、氣溫至少26°C以及相對濕度為80-90%的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