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物理系潘犀靈教授獲頒第十九屆東元獎殊榮【2012.11.12秘書處】

本校物理系潘犀靈教授長期致力於光電科技研究與人才培育,開創「兆赫液晶光學」領域,獲多項國內外重要獎項肯定。他透過產學合作與技轉,對國內國防科技及光電產業發展貢獻卓著,日前獲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頒發第十九屆「電機/資訊/通訊」領域東元獎殊榮。頒獎典禮已在11月3日於台北隆重舉行。

潘教授是光電科技領域國際知名的學者,為國內當前唯一由美國物理學會之雷射科學領域(Division of Laser Science, or DLS)推薦而獲頒會士榮銜的學者、國內少數同時榮膺APS與IEEE Fellow榮銜者,也是國際上所有光電領域重要學會,如美國光學學會(OSA)、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電機電子學會(IEEE)的會士(Fellow)。他曾獲頒多項國內重要學術獎項,研究成果入選「科學50」國科會50科學成就-國科會為慶祝成立五十年選出五十項各領域的重要成果,也是光電科技領域唯一的入選者。

近十年來,潘教授專注於超快與兆赫光電科技,許多研究成果在科學與應用上都有其衝擊性,重要貢獻包括離子佈植半導體超快光電物理與元件、兆赫波發射、偵測技術及其應用。所謂兆赫波或兆赫輻射(Terahertz, 1 THz =1012 Hz)指的是頻率從約十分之一兆赫到十兆赫範圍內的電磁波,也就是所謂次毫米波或遠紅外光。利用兆赫科技,可進行疾病診斷、環境監測、產品質量監控、通訊及探索未知的宇宙奧秘等。

潘教授與夫人趙如蘋教授對於所開創的「兆赫液晶光學」領域所做的貢獻,特別受到評審委員的青睞。因為液晶具有大而可用電場或磁場乃至於光場控制的雙折射(Birefringence),是以,液晶光電元件如顯示器等已被廣泛應用。自2002年起,潘教授夫婦的團隊開始探討在兆赫波段液晶的光電特性及其在此波段應用的前景。他們研發了多種液晶兆赫光學元件,如相移器、雙折光式的濾波器、偏振器與相位光柵等。以液晶式THz相移器為例,它是目前為止唯一可於室溫工作而相移達360°的器件,未來可用於次毫米波相位陣列雷達、天文觀測等不同領域。

潘教授先後任教於交大與清大,已逾三十年,對國內光電研究所與大學部課程的規劃付出了許多心力。他所培育的光電科技領域人才(碩、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員)遍佈產學研界,已為國家社會之中堅。

此外,潘教授曾任中山科學院與工研院顧問,並執行合作計畫,協助解決前瞻性的國防與產業科技的重大問題。研究成果除了知識的創造,也衍生多項專利,技術轉移國內外廠商。迄今已計獲中華民國專利十三項、美國專利十項(包括與兆赫液晶光學領域的中華民國及美國專利各兩項)。

潘教授與產業界互動良好,曾與捷耀光通信、震凱科技、帆宣科技等進行合作研究,近年來的技轉業績包括將兆赫波時析光譜技術技轉工研院,並共同開發兆赫波燒燙傷檢測技術;與奇美電子產學合作,發展兆赫波造影在生醫方面的應用;與虹竣科技合作發展可於大溫度範圍工作之小型固態綠光雷射、執行固本精進計畫,與卓越光纖合作發展高功率光纖雷射等。對提升我國高科技產業之競爭力頗有貢獻。

「東元獎」是以獎勵對台灣科技研發有特殊貢獻人士「終身成就」的重大獎項,辦理至今已有九十七位菁英獲獎,本校包括李家同教授、潘晴財教授、陳力俊教授、劉容生教授、陳壽安教授、張石麟教授、黃惠良教授、馬振基教授及江安世教授都曾獲此殊榮(依獲獎時間先後)。

<<物理系潘犀靈教授獲頒第十九屆東元獎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