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100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本校八位教授獲獎【2012.02.14秘書處】

國科會日前公布100年度傑出研究獎名單,本校光電所孔慶昌教授、材料系杜正恭教授、科管所洪世章教授、動機系洪哲文教授、化學系黃暄益教授、電機系廖聰明教授、動機系劉承賢教授及工工系簡禎富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序)等八位教授獲獎,學術表現獲肯定。以下是獲獎教授簡介:

孔慶昌教授個人專長領域為非線性光學、光電物理及超快光學。他研究非線性光學多年,早期在真空紫外光、紅外及白光等光源都有突出的貢獻。最近幾年最顯著的研究成果是在光學任意波形合成的示範。約八年前實驗室開始進行拉曼光頻疏的研究,當時相關的研究在歐美與日本已激烈進行,產生拉曼光頻梳不是很困難,但是有效控制梳頻率的相對相位則是每個團隊的當務之急。經過四年努力,在2008年解決了穩定相對相位的難題, 2009年以產生諧波光頻梳的方式,更進一步可以完全控制這些相位。最後,通過操縱和控制光頻梳第一至第五道諧波頻率的幅度和相位,成功形成多種在埃秒飛秒時段中的電磁波形,首度在光學頻率形成如同在無線電波範圍的電磁波形。

這個成果,是達成全方位光譜合成的一個強大的里程碑,未來若達到更完善時,這種任意波形光源可同時控制電子、振盪及轉動的座標,供奈米電子、奈米材料、超快電子及誘導化學反應等研究應用,也可供發展光通訊,訊號傳輸量可至 10-100 兆赫,比現在多出數萬倍。

杜正恭教授實驗室近年來之研究領域包括:微電子構裝之金屬化與焊點可靠度、硬膜鍍製與材料之表面改質、電池材料與奈米粉末、材料之電子顯微鏡分析與鑑定與高頻通訊材料之研製。研發重點則在應用材料表面改質技術,以鍍覆硬膜方式改善基材之機械性質、耐磨耗與抗氧化等特性,利用電子顯微鏡之分析技術探討電子構裝中銲錫球與不同金屬化層之界面化應,並以化學製程與表面改質方式研發特殊奈米粉末,開拓多方面之應用,尤其是能源材料的開發。他在學術創新及應用技術層面也多有突破。

杜教授三十年以來的研究是以材料之表面改質為主軸,探討的方法則分別在製程(process control)、材料系統(material system)、形貌與構造(morphology and architecture control)及微觀結構(microstructure control)等方向做鑽研。多年的研究精華係建立多元化的核心技術(core technology),包括製程、材料與電子顯微分析等,結合微觀結構的深入探討與對各種材料物、化、光、電、磁、機等特性之量測,進而架構整合性之技術(integrated technology)延伸於不同層面之薄膜鍍覆(coating)、電子構裝(electronic package)、能源材料(energy material)與電磁性材料(electromagnetic material)的開發與應用。

洪世章教授的研究領域為「策略管理」與「科技管理」,智識範疇的發展則深受「組織社會學」關心行動與結構互動關係(human action vs. social structure)的影響。除了概念性的理論文章外,研究成果多以台灣高科技廠商之發展為主要研究素材,以制度理論(institutional theory)與結構化理論(structuration theory)為主要論述核心,並採用質性(個案)研究方法進行分析。1995年至今,共發表超過50篇的學術論文。近年來積極投入政策研究,主持「科技政策論壇」、籌辦「全國科技會議」等等。

洪教授曾獲多項研究獎:清華大學新進人員研究獎、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管理學報論文獎、產經論文獎、國科會傑出研究奬,以及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年會與美國管理學會年會最佳論文。他於2006~2008年間擔任國科會管理一學門召集人,連續於2005、2006、2007年,獲得清華EMBA學生票選為最受歡迎名師。2008年當選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院士(fellow),2009年起擔任台灣組織與管理學會(Taiwan Academy of Management)理事長。近期的研究為山寨手機的創新模式,並積極推廣策略實踐(strategy-as-practice)學派,期許使之開枝散葉。

洪哲文教授於1987年回國任教於清大動機系,當時正值國內產官學研首度決心自行建立內燃引擎自主研發,他受邀由經濟部主導協助工研院及汽車工業界設計規劃共同引擎,並負責前端學術研發工作,在本校建立透明引擎雷射光學測試台、三維缸內燃燒/進排氣管流場計算設計軟體、車輛整車動態性能測試台、及線上動態性能預測與即時控制軟體,研究傳統動力機械-內燃引擎與渦輪機整合,並從基礎學術-燃燒、熱流、系統動態、非線性控制等專業著手,對國內汽機車研究水準提升貢獻頗鉅。

洪教授有感於新的世紀所有動力機械必須追求永續能源與綠色環境,傳統燃燒熱功轉換機制必須提升成直接能量轉換,顯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並根本解決污染產物問題,故於1998年開始擴展研究方向至綠色能源動力機械。主要學術研究手段為多尺度模擬與設計(從量子力學、分子動力學、波茲曼介觀力學、至傳統巨觀計算熱流、光電化學、系統動態、以及非線性系統智慧控制等);產品應用則從光電化學太陽電池、OLED、生物酵素微燃料電池、微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氫氣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至高溫式固態氧化物獨立發電機、熱電晶片、混成電動車系統等皆涵蓋在內。

黃暄益教授實驗室的研究包含金、氧化亞銅、氧化銀奈米晶體、及金鈀和金氧化亞銅核殼結構的形狀控制合成。當進行單顆氧化亞銅晶體的電性量測時,發現具{111}晶面的氧化亞銅八面體具有很好的半導體導電性質,且金氧化亞銅核殼八面體其導電性質更好,但具{100}晶面的氧化亞銅立方體和金氧化亞銅核殼立方體則幾乎不導電,這應該算是奈米材料性質的重要發現。

黃教授實驗室並研發出用植晶法製備從金奈米正立方體到八面體及菱形十二面體的方法。從這些晶體系列形貌轉譯的研究中,發現奈米晶體的形狀控制是經由還原反應或結晶反應速度的微調來加以控制,並不是來自於界面活性劑的作用。這些具不同形狀的奈米材料可以進行許多的晶面與性質關係上的新穎研究,如電性、有機催化活性、分子吸附等,這些奈米級積木也可進行有趣的大範圍有序排列。

廖聰明教授從1988年起任教於清大電機系,學術專長為馬達驅動、電力電子、電機控制。他在綠能系統、功率轉換器系統、電動機械中發電機系統及馬達驅動系統等領域之研究,以及為工研院、自強社等單位講授電力電子技術、馬達驅動、機電整合、綠能系統等有關課程都多所貢獻。廖教授不僅多次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優等研究獎、甲等研究獎及傑出研究計畫執行外,也曾獲清大傑出教學獎。

廖教授表示,清大提供良好的研究環境及風氣,有助於從事有關馬達驅動、電力電子、電機控制方面的研究,加上研究生都能積極學習,使理論與實務能搭配課題。他說,學界研發結果與業界產品現狀要求仍有出入,慣常問題為效率、小型化、實際性能等。在滿足學術目的下,希望未來能再充實研發能力,以更有能力盡力服務業界,滿足其真正需求。廖教授也表示領域內從事研究學者已眾,大家亦已累積有良好業績,故此次獲獎難以論定其之絕對比較優秀。因此同時也鼓勵後進年輕學者對研究課題宜積極規劃、有效執行、積極且嚴謹整理呈現結果,則自然有成。

劉承賢教授獲史丹佛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後,短暫在美國矽谷工作一年,2000年回清大動力機械系任教。因為清華/交大生醫跨領域伙伴的合作及親人腫瘤生病的因素,劉教授在清華的研究,從專精的微型機電系統與控制,延伸到生醫應用的微型系統、生醫微流體實驗室晶片、生醫光電操控、生醫儀器器材之研發。同時擴展和長庚/馬偕/台大醫院的醫師團隊及工研院醫材所緊密合作,將機電整合切入生命科學的研究。

他與醫科系張晃猷教授合作的肝組織生醫晶片,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少數研究團隊中,能將上萬個肝臟細胞與血管細胞,仿肝臟組織構造在體外生醫實驗室晶片上重建及培養。而研發有機光導材料為主的光電生醫操控,是全世界第一個團隊展示此光電操控技術進行仿生細胞排列,多篇生醫實驗室晶片相關論文被選為著名期刊的封面照片或被國際期刊特別(highlight)報導。他感謝跨領域團隊伙伴們的合作、研究室學生、國科會、清大及業界的支持,還有動機系同仁的幫助與鼓勵,以及太太的包容與犧牲,他強調如果他的研究上有一點點可以誇口的,他歸榮耀給主耶穌基督。

簡禎富教授於1990年取得本校工業工程與電機工程雙學位並獲頒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1996年取得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決策科學與作業研究博士學位後返校任教,曾於2005至2008年借調台積電進行「教授後研究」,現任工工系特聘教授及EMBA教授。簡教授領導決策分析研究室團隊以「提升卓越決策」(Enabling A+ Decisions)為核心,提出「紫式決策分析架構」(UNISON Decision Framework)並發展垂直整合企業策略、作業、到技術層級的各種決策模型和系統,發展「PDCCCR」(Pricing-Demand-Capacity-CapEx-Cost-Return)製造策略方法論以解決高科技產業面臨的高風險、不確定、大量資料混雜之營運決策問題,並推動企業兵馬錢糧等資源之「全面資源管理」(TRM)提升營運績效。 決策分析研究室結合理論與實證,以高科技產業為實驗室,與台積電、旺宏、聯發科、茂迪、晶電、采鈺、世界先進等公司建立雙贏的產學合作機制和計畫,並取得多項國際發明專利與技術移轉。除了二度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外,簡教授曾獲國科會第一級計畫主持人獎、教育部產學合作研究獎、經濟部大學產業經濟貢獻獎、傑出工程教授、工業工程獎章等,也是國科會「學與致用」專書典範之一,已發表超過100篇期刊論文,著有「決策分析與管理」及「半導體製造技術與管理」等書及多篇哈佛管理個案,並經常應邀於APIEMS, C&IE, IEEM, IML等國際研討會發表主題演講。

<<「100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本校八位教授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