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清華年輕學者展現學術實力 九十八年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比例居全國之冠【2009.08.17秘書處】

日前國科會公布本(98)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獲獎人,在35位獲獎名單中,本校共有化工系湯學成教授、人類所黃倩玉教授、材料系廖建能教授、化學系蔡易州教授、奈微所饒達仁教授(依姓氏筆劃)等五位教師同時上榜,獲獎比例居國內大學之冠,充分展現清華雄厚的學術實力。以下是得獎教授簡介:

湯學成教授,為國立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士(1992)、碩士(1994),美國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博士(2003),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博士後研究員(2004),學經歷完整,具有化學工程與生物醫學專長,其研究整合分子生物工程與醫學工程。94學年度上學期,湯教授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回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任職。對於能獲得國科會98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湯教授感謝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的優秀研究環境與化工系同仁的幫助與鼓勵。湯教授表示,能夠得到「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的肯定,這是個人與研究團隊一個很好的起點,將來還會繼續努力,在研究工作上持續突破。

黃倩玉教授,研究領域為文化人類學、宗教、全球化文化、情緒與認同、性別研究,長年關注漢人宗教與現代性的關係、跨界文化實踐和認同的議題;田野研究地點包括台灣、華人離散社群(美國、馬來西亞、日本)、以及越南。研究成果包括13篇論文,曾獲刊於 Ethnology及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等重要期刊,曾主編一期國際專刊,還有一本2009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專書:Charisma and Compassion: Cheng Yen and the Buddhist Tzu Chi Movement(領袖與慈悲:證嚴與佛教慈濟運動)。此書涵蓋黃教授近年國科會計畫之馬來西亞田野研究,以慈濟為例,剖析NGO的全球化文化議題,並提出感召力理論新模型。專書評論人劍橋大學的Adam Chau教授認為她「提供了詳細的民族誌資料及精緻的分析,本書的出版將使她成為這個議題的頂尖研究者」。本書甫榮獲本校研發處頂尖專書出版獎勵。對於獲獎,黃教授特別感謝國科會人文處人類學門、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以及清華大學研發處、人社院、人社中心的補助,還有人類所及人社系師長及同仁的支持。

廖建能教授,為本校材料系90級系友,大學畢業後先後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材料碩士與博士學位。1999年畢業後到Intel公司服務,擔任資深製程整合研發工程師。2001年回清華材料系任教。專長領域為積體電路連結導線可靠度問題(Interconnect reliability)、熱電材料與元件開發(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and devices)。近年來其研究團隊發現銅原子在晶界的擴散行為會受到奈米雙晶結構的影響產生遲滯現象。此一發現意味著若將高密度奈米雙晶結構導入積體電路晶片中的銅導線,將可減少銅導線斷裂的發生機率並有效降低因電遷移(Electromigration)現象所造成之積體電路元件失效問題。這對於下一世代積體電路製程技術的開發,具有極重要的啟發作用。此一研究成果刊登在2008年的《Science》期刊上。而在薄膜熱電材料研究方面,亦有許多突破性成果刊登在國際頂級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這次獲得「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廖教授表示這是所有研究團隊成員長年密切合作共同努力的成果,獲獎的榮譽屬於所有曾經合作的學界先進、研究伙伴以及實驗室的研究生。

蔡易州教授,自任教於本校化學系以來,一直致力於高活性過渡金屬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化學活性上的研究,他的目標是應用這些化合物活化空氣中的氮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含氮的氧化物等穩定的小分子。他的研究團隊目前已合成出許多有趣的高活性過渡金屬化合物,其中最受矚目的發現是合成出具有目前最短的金屬–金屬五重鍵的化合物。這在學術上有很重要的貢獻,因為在化學的研究上,元素間鍵長(bond distance)的研究是合成化學的重要課題,因為這牽涉到原子間的鍵結,尤其是原子間特殊鍵結模式。在眾多的化學物質中,只有金屬與金屬間可以形成四重鍵以上的鍵結,相較於化合物中含有金屬–金屬四重鍵的研究的成熟,化合物含有金屬–金屬五鍵的化學是一全新的領域,中間有許多有趣的化學及物理性質非常值得研究。由於蔡教授的研究團隊發現最多種這些化合物,因而在此領域中,該團隊現階段居於領先的地位。

饒達仁教授,在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機械工程學系(現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取得學士後,先後在美國理海大學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機械碩士與博士學位。自2002年回清華任教後,即積極投入「微系統整合及奈米科技」研究,秉持「跨領域系統整合」的信念,藉由在不同系所合聘且授課的機會,吸引不同專業背景學生共組研究團隊,跳脫傳統思維藩籬,擴展腦力激盪空間,並激發出不少重要研究成果。生醫微機電系統(Bio-MEMS)為主要研究方向,不論在生醫檢體之製備與表面修飾、生化感測系統及神經科學等領域,均有相當可喜的研究成果,未來並將與德國和新加坡進行跨國學術合作。除發表了數篇重要期刊論文外,值得一提的成果,是在三年前開始與首君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數位式扭力板手的研究,預計將有上億台幣的商機。談到獲獎,饒教授認為固然是對於個人研究的肯定,可激勵自己更加精進,同時亦希望能繼續為清華的學術發展,盡一份心力。

「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是國科會為培育青年研究人員,獎勵國家未來學術菁英長期投入學術研究,所設置之獎項,並為國內評核青年學者學術表現的最重要指標之一。自91年度設立獎項以來,本校累計已有28位教師獲獎,如再加入於8月1日甫加入本校行列,亦為本年度獲獎人的數學系新進教師--何南國教授,未來清華的學術能量與發展,勢必值得期待。

<<清華年輕學者展現學術實力 九十八年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比例居全國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