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個Script功能提供基本運作功能,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故事

圖書館2009特藏展覽系列一 「1970年代保釣運動文獻之編印與解讀」國際論壇暨文獻展覽【2009.05.05秘書處】

總面積不到七平方公里、無人居住的釣魚台列嶼,將近四十年來數度引發台海兩岸與美、日緊張的國際關係,也影響為數眾多投身保釣的留學生人生道路。本校圖書館整理近年獲贈的釣運文獻資料,推出2009特藏展覽系列一「一九七○年代保釣運動文獻之編印與解讀國際論壇暨文獻展覽」,以學術立場呈現當年熱血青年走過的歷史足跡,並提供日後學術研究參考資料。

1970年代的保衛釣魚台運動,最早起於美國留學生與華人社群,而後歐洲與台港學生亦群起效之,規模之大,層面之廣,有「第二次『五四運動』」之稱。惟受某些敏感因素限制,保釣運動迄今仍未獲充份重視,不僅相關文獻散佚,學術研究亦告闕如,因此,本校圖書館於2004年開始致力收集相關資料予以典藏。近年承蒙葉芸芸、李黎、陳治利、林孝信、金恆杰、劉容生、劉源俊、李雅明、徐中時、洪侃、林群、陳明忠、陳世強、居乃虔、茅聲燾、蘇紀蘭、張釗維、中國時報、劉明詮等人捐贈珍貴文獻,蘇樹輝、霍啟昌、徐中時等人贊助經費,本校圖書館成為全台收藏1970年代釣運資料最豐富的圖書館,累積「一九七○年代」學生運動海外中文期刊260餘種、約兩千冊;國內期刊104種、約670冊、座談會錄音檔約1,650 MB、逐字稿151,385字、影像紀錄約17 GB。口述歷史錄音檔約973 MB、整理稿76,988字、影像紀錄約3 GB,已完成數位化共437頁。此外另有部分期刊、影音資料尚在整理中。

而由本校圖書館、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主辦的「一九七0年代保釣運動文獻之編印與解讀」國際論壇,自五月二日起則展開一連二天的議程。本校陳文村校長於論壇開幕時指出,清大前身「清華學堂」運用庚子賠款培育眾多海外留學生,保存海外留學生的思想文獻為校方的歷史重任,透過論壇活動為將來相關的教育學術研究提供一手的參考資料,並將保釣運動實踐理想的熱情與精神,傳遞給下一代,意義重大。而曾志朗政務委員則稱讚,當年保釣成員迄今仍有多人持續偏遠教育工作,為他人貢獻一己之力,這是保釣運動最可貴的精神。至於中研院劉兆漢副院長則呼籲,許多海外留學生的生涯與思想,都和保釣連結在一起,期許兩岸清華大學除了釣運相關文獻編撰之外,應儘速展開口述歷史工作,提供後人更深入有系統的研究保釣運動。

為感謝多位熱心人士捐贈珍貴資料,陳文村校長於會中頒發感謝狀,並由主要捐贈者、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教授代表接受。林教授致詞時表示,榮耀屬於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當初謝館長遊說他捐贈釣運資料時,猶豫再三,心情猶如嫁女兒,現在有「嫁對了」的感覺;他同時亦表示,論壇重點不在於讓老保釣緬懷過去,也不是自我表揚,而是讓保釣運動這一段重要卻被忽略的歷史,成為滋養台灣進步的原動力。

<<圖書館2009特藏展覽系列一 「1970年代保釣運動文獻之編印與解讀」國際論壇暨文獻展覽>>